花甲之年获国际奖 武师畅谈家传武史

人气 10

【大纪元2011年10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行多伦多报导)多伦多66岁的洪门武师罗戈勇,在10月9日结束的新唐人电视台第三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上获得男子器械组季军。他身材不高,但看起来很结实,精神奕奕,声音特别清亮。他向记者畅谈参赛感受外,更娓娓道出其家传武术渊源,犹如神话故事一般。

66岁参赛 以传统真功夫取胜

罗戈勇参加过新唐人电视台第一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并获得拳及器械第三名。在激烈的竞争下,这次他再次获得器械组季军。他说,今年的比赛器械不分南北派,也不分年龄。“我60多岁与30多岁的比赛,能有这个成绩不错了。”

这项武术大赛重视挖掘及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罗戈勇对大纪元说,评委更看重武术功底及根基,看重纯正的传统武术,而不是速度越快越好,或者是花样好看就行。洪家武术的特点是,力要猛,要沉,根基要扎实,才算好。

罗戈勇是罗家祖传洪门武术的第五代传人之一。所传武术包括拳套、长器械、短器械以及各种兵器。罗戈勇表演的洪家枪,快而不乱、脚步落地扎实有力、刚中带柔。

大赛评委赞罗戈勇的武术表演认真兼传统。罗戈勇说:“参加第一届比赛的时候,一位评判专门过来与我握手。今年他也来拍我的肩膀说:‘你的功夫真够传统,真是原汁原味。’”

“这么多年,我不敢改,也没变动过。”他说,“大家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传统风格的武术。”

原来,罗戈勇的家传武术源于洪门创始人洪熙官。如此精妙的武术,加上是以家传的方式传承,即使是用于表演,罗戈勇也没有尝试去做任何改动。

当然,罗戈勇有信心去参加世界武术大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相信武林中的一句话:拳怕少壮,棍怕老郎。他说,器械是越老经验越好;拳怕少壮也非绝对,只是年轻人通常力度及耐力会占优,但技术及经验通常还是老的好。

为保洪门武术 罗家秘密传承

住在广东花县的罗家比较穷。清朝的时候,罗家的一个男孩罗社万12岁就被送去花县毕村,在当地有名的大财主毕家做童工,那个村当时有超过一万居民。

洪拳的创始人洪熙官当时被清朝政府追杀,落难来到花县赤泥村,并在暗地里教徒弟。毕雕的父亲要送他去跟洪熙官习武,罗社万与毕雕是同龄的好朋友,毕雕要求与罗社万一起去学武,不然就不去。

他们学武3年了,毕家都没向罗家讲这件事。罗家很耽心,就去问毕家,得到的答复是不用挂心,会照顾好罗社万。时间又过了2年,期间毕家一直给罗社万出工资,还每年加工资,并将工资送到罗家。但是,罗家一直没有得到罗社万的任何音讯。

罗家起了疑心,觉得罗社万生死不明,便派几个人一齐去毕家问。最后见到罗社万在学武,才得以放心。

罗社万跟洪熙官学了12年武术。罗戈勇说,罗社万是当时最出色的徒弟,经常得到洪熙官的单独传授。“听老人家讲,每个师父都会找一个继承人,将其所有功夫传下去。”

将学成时,洪熙官叮嘱罗社万,千万不要说在他那学过武术,不要为人表演,也不要教别人,只可以教自己的子孙,并把罗社万打发回家。罗戈勇称,据说洪熙官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为了留下其武术的根源。因为他当时正被官府追杀,担心会连累罗社万及其家人。

罗社万回家后,遵照师父的话,只教自己的子孙武术,于是就有了罗家祖传的洪门派武术。

按辈份算,罗戈勇是从罗社万开始后的第四代,但因为在同辈中年龄较小,他的武术是由堂兄教的,所以在传承上属于第五代。

罗戈勇说,罗社万传下武术的同时也传下规矩:不能做保镖,不能与人比武,不能参加表演。

不过,到罗社万的孙子那一代已经是民国时期,没有清朝廷的威胁了。罗社万的伯父罗标开始向本村人传授武术。开始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觉得罗家怎么突然功夫那么厉害。

练武最重要是吃苦 还要守规矩

罗戈勇7岁开始学武。据他说,开始的时候就是练马步。通常收获完农作物,并犁好田后,大家就开始练武术。“最辛苦是扎马。我们讲这样一句话:练武不出汗,不累,就不叫练武,而是叫‘玩武’。”

每次都累的动不了,这才是练武的实情。他说,有时父亲会让大家干活干得很累后,才开始练马步。“看着你扎马,看到你肌肉颤抖,确实不行了才停。每次都加长时间,弄得累得不行。”

每次练得很累后的休息期间,大家要站在一起,听师父讲如何修养。罗戈勇说,比如说学了武术不能打架,说功夫是用来练身体,不能用来打人的。在公众地方不能表演;走路时不能比划武术动作。事实上一直都不教如何搏击,长大一些后开始教如何防御。

他说,到16岁后才教如何搏击,那时候比较懂事,不会随便打伤人。初中的时候他曾打过架,也是按伯父的教导,只打对方的手,把对方逼退后就停手。

练武人总会有比武。罗戈勇说,父亲教的规矩是:别人邀你比武不要接受。大家都觉得合适的时候,要先讲好条件:不能因此反目成仇,点到即止,错手受伤不计较。
练武还是一种没有止境的追求。他说,永远都会被师父指出不足,要求提高。“没听说过好话,都是说不好的。”

不过,练武带来的好处,罗戈勇也是印象深刻。“从我懂事到我父亲去世,未见过他生过病。”他说,父亲96岁去世,去世那天也没看到他生病。早上叫他吃早餐,他说不饿;10点再问,还是不饿;中午吃饭时间还是不饿,什么都不吃;下午4点看到他很弱了,大家就看着他。到晚上12点零5分还没事,大家就打瞌睡。突然灯自己熄灭了,大家用电筒照,发现父亲的口唇在动。很快灯亮了,他就走了。“就这么神奇”。

自家功夫最好

1958年,广州体育馆及越剧团去乡下演出,村里的人也上台舞狮及表演武术。体育馆的人看到罗戈勇年纪小但武术已经很好,就接他去体委的业余体校学习。罗戈勇称,学了几年,只学到一些踢腿,翻跟斗等技巧,没学到真正的武术。后来就自己退学回家了。

他说,小时候看到其它的武术表演,觉得很好,家里的长辈就教训说,不要看别人厉害,能学好自己的就够了。“我们都认为自家的最好。后来也证实确实很好,既好看又实用。”

19岁初中毕业后,罗戈勇考入广州艺校,读电影中专。不到半年,因为文革停课,学生被转去广东电影学校学放电影。学会后没机会放电影,又被转去机电学校学机械,后来被分配去广州电影机械厂。那是文革末期,社会上开始打破不准教武术的规定,组建武术队。

当年的机电武术队要求队员要练一些别人的东西,以便有人缺席时可以顶替。罗戈勇说,他只选学洪门的其它武术套路,拒绝跟一般的教练学,只跟洪门的传人学。“其它门派的武术不合口味,不学。”

罗戈勇称,当时机电行业的武术比赛,单项冠军他全拿了,总分也是第一。荔湾区的比赛,他全家人都拿冠军,孩子拿了少年组冠军。后来代表区参加广州市武术大赛,当时邱建国获冠军,他只以总分不到1分的差距获亚军。他后来被选去当武术教练,按当时的规定就不能参赛了。

移民9年 没教徒弟

2002年亲属移民来到多伦多时,罗戈勇已经有在广州自开武馆10多年的经验。他把开武馆用的器械及用具带来了加拿大,但因为担心来学的人不够,经济上负担不起,就没办成,并改行去工厂打工了。

罗戈勇称,他当时很想在多伦多开馆授徒。他在中国教过的学生,很多人后来都当过各种级别的冠军。

不过,他发现加拿大的情况不一样。他说,他以前教徒弟时会大声吆喝,用竹枝来纠正动作,等等。这些办法在加拿大可能不适用。但是,练武最重要的是“挨得起苦”。不能吃苦,始终不会有好成绩;即使天分好,也需要能吃苦才行。

(责任编辑:岳怡)

相关新闻
女子拳术胜出者:武术也是一种艺术
看淡名利 武术大赛选手助力发扬传统
青年武师:武术的核心是教人做好人
青年菲裔武师:专注克己,勤练必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