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课

视病犹亲 感同身受

黄瑞仁 教授

人气 247
标签:

基于“人都可能犯错”,更要严格遵守制度

年轻医师从当医学生开始,就要培养细心和耐心。现在很多医院里都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是人都有可能犯错”,因为人生下来并非完美,所以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为了避免细心度不够,或精神状态比较疲累时所可能犯下的疏失或错误,一般医院里都会从制度面制定一些标准作业流程,除了防止给药错误,更为防止严重的输血错误,例如病人血型是B型,却输成A型的血。

标准作业流程的制定,其基本假设便是“只要是人就会犯错”,所以必须从制度面着手。

譬如复诵(read back)的方法,在医疗团队成员中,输血必须由两位护理人员到病人床边,当要挂上血袋时,两人要一起跟病人确认血型,三方确认,这样出错机会便会减少很多。

从团队建立细心度,可以让不够细心的人依标准作业程序,确定给药或输血无误,使治疗顺利进行。

以台大医院为例,为了避免病患输血错误,在程序上第一关是身份确认,包括病人辨识(必须使用姓名、身份证字号、生日,不能依赖床号); 再来确认血型,必须由两个护理人员同时在血袋上签名。

用制度强迫细心,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细心可以左右治疗成果的好坏,身为医者,不可不谨记在心。

视病犹亲,感同身受

在台湾的传统医疗文化中,医师的角色具有权威的性质,以高度的专业形象凌驾于病患之上。

近来,固然常有医师以精湛的医术及过人的亲和力,深受病人与社会大众的肯定,这些医师应该多属于内观自省力较强的人,他们的人格特质使自己不断地精进,成为对病人能具同理心的医师,让社会拥有许多位良医。

但如果认真检讨,我们整个医界,或缩小范围以医学教育论,“成为一位有同理心的医师”并不太受到重视。

如前文所述,诸多医疗行为的偏差或疏忽,实则部分肇因于医师没有同理心,只管自己交差了事,置病人的健康权益于度外。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驱――鲁迅,原本赴日求学的初衷是学医,他想成为一名现代化的医师,救治无数个像他父亲一样无助的病人。

我相信现在一样有很多医师或医学生,也是因为经历或目睹自己的亲人朋友生病而立志学医的。但是又有多少医师在行医之后,还能“莫忘初衷”?

我的母亲因胃癌复发而去世已二十四年,去世时,只有五十二岁,而我当时已完成七年的医学教育,正在金门服兵役。

母亲原本就常闹胃痛,在大六时,我要求母亲一定要做胃镜及切片检查,检查结果证实母亲已罹患胃癌。

一向胆小的母亲听到诊断的结果,又害怕又困惑,但是为了四个求学中的孩子,为了我父亲,母亲勇敢的接受开刀及术后长达两年的化学治疗。

我的父母住在嘉义,每个月,父亲陪着母亲搭车北上到台大医院进行化疗。为了避免癌细胞复发,母亲接受了注射化疗;由于药剂的特性使然,副作用强烈,每次化疗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全身虚弱、反胃、呕吐、掉发,总要个三五天才能渐渐恢复正常。

爱漂亮的母亲很介意她的头发是否明显变少,幸好,一头如云的乌发掉得不多,但反胃和呕吐却常使母亲体力过弱,白血球数过低,以致必须延迟下一次化疗的时间。

亲人不断地为母亲加油,鼓励她,安慰她,可是再多的安慰与鼓励,也不能取代母亲身心所受的苦痛。

就在希望与痛苦中,完成了化疗的疗程,算是领到“结业证书”了。就在大家庆幸终于可以回复往日正常的生活时,母亲发现自己解小便有困难,甚至无法解小便。

爸爸陪母亲火速前往台大泌尿科就诊,医师安排住院进行导尿,然而做完导尿的治疗之后,母亲依旧无法排尿。

膀胱很胀,尿袋里却没有尿液,护理人员认为导尿的操作一切正常,不可能导不出尿,应该是母亲太紧张,只要放轻松一点,就可以正常排尿了。

然而半天过去了,母亲在病床上辗转难安,一直说她想上厕所,而尿袋里仍然没有尿液。

这时,护理站与我的家人都急着想要联络到主治医师,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

无奈,电话打了无数回,呼叫器呼叫了无数次,就是找不到主治医师,直到次日近午,医师才出现。主治医师决定进行紧急手术,开刀后,母亲排出了一千多西西的尿液。 

对于忙碌的医疗人员而言,一天半的时间很短,一转眼就过了,但对于尿急却无法解尿的病人来说,恐怕每一分钟都漫长难捱。

如果当时医护人员能对母亲多一点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许她可以少受一些痛苦吧!

细心与耐心,关系着医术高明与否,同理心则与专业能力无关,反而是与你愿意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医生有关。我自许成为一名不但能看到病人的病,也要能感受到病人苦痛的医者。@(待续)

摘编自 《医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课》 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提供

相关新闻
两岸中医师修炼法轮功的不同际遇
抗癌宣导 医师吁勇敢面对
吃素减重修心养性 医师脾气变好了
“反强制器官摘取医师组织”吁各界连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