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旧监狱蜕变成古迹狱政博物馆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9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台湾嘉义报导)名列世界两大宾式建筑风格的嘉义旧监狱,在历经三年整建完工后蜕变为古迹狱政博物馆,法务部矫正署特别于9月24日到10月14日上午9点到下午8点在嘉义市维新路140号嘉义旧监狱举办“建国百年 法务新象-狱政暨检察文物特展”,公开从日据时代至威权时期监狱不为人知的狱中之秘。

于21日举行记者会介绍修复完成的嘉义旧监狱,也为检察文物特展做预告,让人知道这座弥足珍贵的博物馆,写尽了狱中的沧桑岁月。

狱政暨检察文物特展搜罗来自全台各法务体系的文物,包括11大类,27项主题,以及3大专区,共计上千件难得一见的监狱文物即将在监狱古迹中呈现给国人,在这次特展当中,除了上千件难得一见的狱政文物之外,还有一座从未曝光过的警总时期的压缩舍房,对于需要严格管训的收容人,进入窄小不到一坪的舍房后,舍顶会逐渐向下压缩,挤压到收容人只能在平躺或蹲下在舍房内动弹不得,以达到管训效果。

嘉义旧监除了是一座见证台湾狱政发展史的建筑物之外,更是目前全世界仅存两座宾夕凡尼亚式建筑之一,什么叫做宾夕凡尼亚式建筑呢?这要追溯到1790年开始启用的费城“胡桃街监狱”,它的特征就是以独居房为主,强调受刑人的单独拘禁,阻止相互间接触以避免犯罪知识的传播,房舍配置为放射型,方便管理,这就是宾夕凡尼亚制;这种建筑型态是十九世纪大多数欧洲的监狱建筑的模式。而这样的模式就被日本人设计在这栋监狱本体上,并且运用日本独特的匠师工法、采用大量的台湾桧木打造而成。

典狱长陈进丰表示,当初前来接管嘉义监狱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监督修复嘉义旧监古迹,恢复旧监风华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成立台湾第一座“狱政博物馆”,让民众可以透过监狱建筑本体和其中的文物展览,改变以往对于监狱“黑牢”以及“报复主义”的恐怖印象。回想当初来到嘉义旧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座荒芜废墟”,感觉有些无奈更十分惶恐;该如何在短短二年内完成修复近土地面积2.9公顷建坪5223.4平方公尺的古迹工程?该如何恢复原貌不失真?该如何顺畅的与各不同单位进行沟通磨合?该如何利用最拮据的经费完成最艰难的任务?在在都是问题也都是疑惑。

陈进丰说,勇舍的上方梁柱全部变形弯曲,屋脊整个倾斜,但是碍于古迹修复,我们不能打掉重来,就必须一根根拉直抽换,调整扶正成直线,慢慢恢复原貌,光这一间的工程就足足比预计完成时间多花了两个月才完工。其他工场部分更不用说,有的桧木被白蚁蛀食,有的支撑点已经摇摇欲坠,该如何解决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能力。所幸工作团队铆足全力,加派了五组经验丰富的匠师们日夜赶工,不但如期,还提前了两个月完工。

更值得骄傲的是,嘉义旧监的古迹修复,我们没有靠任何一位日本师傅,完全是由台湾经验丰富并且对于日本工法十分了解的老匠师,从制图、讨论、施工,一砖一木雕琢而成,各位从新闻资料袋中的修复前后对照的照片中,看到荒凉的废墟到如今风华再现的修复成果,应该能够体会我每个不同阶段的心情,以及被工作团队的认真努力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监狱有许多从日治时代到现今的珍贵文献,第二工场可以看到许多从日治时代到现今的珍贵文献,包括嘉义旧监的日本人交接清册,我们特别制作成多媒体的翻翻书,让民众可以从趣味的投影中看到珍贵的文献内容。第三工场内有许多收容人的作品、脚底板皮带鞭、早期使用的15公斤脚镣等戒护具物,第四工场的检察文物有死刑犯专区、侦查庭、法警台等,民众不但可以驻足观赏,还可以亲自体验当法官的滋味。每逢周六、日,也特别安排了入监拘禁游戏,从掷骰子决定坐牢时间到按捺指纹、拍照、入监拘禁,让民众完整的体验坐牢滋味。还有穿典狱长的衣服,担任一日典狱长耍耍威风、变成监狱管理员到猫道进行空中巡逻。满足参观民众对监狱的好奇。


与旧狱监天地之差的新病舍。 (摄影:苏泰安/大纪元)

修建后焕然一新的第一工场。(摄影:苏泰安/大纪元)


在牢房上方监视犯人动静的猫道。 (摄影:苏泰安/大纪元)

日据日代鞕打囚犯的鞕刑台架。 (摄影:苏泰安/大纪元)

对这项古迹狱政博物馆未来的开放,法务部矫正署周启勋、嘉义检察署检察长朱兆民均到场共襄盛举,并欢迎民众前来参观体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