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神韵美的足迹开创善美人生

作者:孟宪腾(台湾/ 国小教师)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美感教育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人们心灵,因此越来越受当今社会所重视。然而,近代“美”的概念受到误解,不但无法为人们带来美好,也对心灵的升华帮助不大,幸而神韵艺术提供一个典范,让人们能体验艺术的美与善。

美是良善的内外展现 

美的本质即是善,美本身亦具有道德性。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认为,美与善是合一的,在古希腊字中“美”与“善”更是同一个字(callos)。在中国,孔子认为“里仁为美”。艺术透过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等形式,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观察其外在的统一、对称、均衡、调和、比例、节奏等规则,可感受到良善、纯正与光明的道德性。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美的欣赏与实践过程来看,人提升自己趋向良善的过程,便是美所展现的内外道德性。当人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正面助益,心态会变得正向光明、心胸宽阔,身体也会因此受益,进而继续追求美与善。

被误认的美使人沦陷

可惜的是,近代美的定义受到混淆,善恶同时存在于艺术中。一旦艺术的展现形式符合了人们颓废孤寂、追求物质、感官欲望的心态时,人们就会认为这些艺术作品理解自己,能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把这些负向的艺术当作是美。然而,这些负向的艺术并不能给人生命带来提升,如果人们开始追求“被误认的美”,只会使人更加沉溺在自己颓废孤寂等心境中,不断地陷入负向的恶性循环深渊而不自知。

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带往更美好的状态,所以提供机会给学生体验真正的美相当重要。杜威在《艺术即是经验》中即主张:美育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当美感经验成为生活经验时,艺术才能在人生展现价值与意义。

为生命找到光明出路

神韵艺术能透亮美感教育的善与美,观赏神韵的观众不仅对演出表示惊艳,更隽永于其精神内涵, 同时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认为神韵是美的最高形式展现。

专心欣赏神韵演出的父子。(摄影/戴兵 )

神韵带给人直观的感动,艺术家邦妮•谷尔希欧表示:“神韵带给我祥和、宁静。”虎尾科技大学副教授廖敦如则说:“神韵演出不需太高深的学问就能鉴赏、理解,令人刹那间流下眼泪,好美!这就是好!”这种直接的感动来自视觉与听觉的飨宴,西雅图著名的音乐家KAREN BRUNER听完神韵的音乐演奏“仿佛听到天籁之音”。从天津来的齐女士则提到:“当大幕一拉开,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太美了!演员们的服装,舞台的天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至于神韵演员的表现,更是令观众惊叹。西雅图艺术评论家Regina Hackett表示:“‘飞雪迎春’的舞蹈出神入化。而西藏青年的舞姿,尤为壮观。”而广告公司总裁翠莎‧思考特女士则认为神韵演出“男子阳刚,女子柔美。”

而神韵演出带来的文化感动,美国地质学家鲍勃‧莱汀便指出:“神韵晚会表达出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同的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有许多关于神佛的故事,皆是精华。”神韵演出展现的是艺术表演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美与善的经典。

当孩子体验到神韵艺术所带来安祥平和、宁静自在的感受,看见舞蹈动作、服装、天幕的美,领悟了舞剧故事善良道德之美,并仰望文化的壮观与深邃后,便能使他们身心受益。当孩子们追循着神韵美的足迹,便能开创自己善美的人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学校辅导室已超过九年了,所辅导的学生,大都有情绪、人际、家庭问题,而问题家庭的人数逐年增加,单亲人数也逐年攀升。虽然我四十几岁了,但还是无法释怀我已失去母亲,黄历年回娘家年味已不再有妈妈的伤感。
  • 课堂上亢奋、躁动的氛围让我开始厌烦给一年级上音乐课了。以后每次上课时,为了管好纪律,我经常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大声的责怪或呵斥学生。记得那天,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讲完了“要做一个认真、善良的孩子”之 后,心想:小朋友们年龄这么小,懂得什么叫“善良”吗?
  • 近年来课堂上所接触的学生,特质越来越往两个极端发展,一端是非常知道要用功,成绩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很功利;另一端是非常的自我中心,每天看起来都很快乐,喜欢轻松愉快的事。坦白讲,若校园中的常规渐失,学生个个我行我素,老师有时很难进行课程的讲授。
  • 生活的压力与烦恼总是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快乐呢?
  • 那天早晨,在教学楼的楼梯转角处,看到一位白净、清秀的女孩,她冲着我灿烂的微笑,十分专注的看着我,问:“老师,下午劳技课是做风车吗?” 那天上午这女孩再次碰到我时,又问了一次,我看到她的眼神里,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的光芒,不禁心想:这孩子这么盼望上这节劳技课吗?
  • 一个不经意的名词,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诗意智慧”。这是一个经营者必备的,我本以为是近代那个企业或教育、哲学家发明的名词,经查证,原来是18世纪的名词。近来被运用于领导学与教师教学上的一种哲理与中心思想,意想以文化、人文和创新的理念去导引他人正向发展的一种思考或作为。
  • 利用假期到教堂参加了一场教师生命成长的课程,活动内容别开生面,这是少数由基督教所办理的课程; 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位牧师,他带领着我们祷告,也藉由祷告,希望这些师长,可以回到家里,进到学校,也带着孩子一起祷告。
  • 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期伊始,重返校园,每天面对熟悉的学生、熟悉的教材,我却感到一种习以为常的怠倦。我不怕寂寞,但对于内心麻木、消极的怠倦感则不得不提高警惕。
  • 因为贾伯斯的名言中,含有不少的激励和感受,所以便以自我感觉良好的佳句做为大家的座右铭。
  • 传统文学的故事深富文化内涵,是孩子汲取古人经验,浇沃自己生命的重要方式。古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欢聚别离却是一样的。抛开时空的差异,故事与真实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简言之,故事就是古人有了结局的人生,而人生却是自己正在演出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