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人气 54

【大纪元2013年11月29日讯】全国假日办联合多家网站进行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提出三种放假方式供网友投票。但不少网友吐槽,“放假三方案”换汤不换药,全年假日总量没变,怎么投票也是玩“拼假”,应该改的是假日总量。

另外,国家旅游局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称,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双休日104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实在是发惊人之语。好吧,既是这样,我也发一个惊人之语:要是国家旅游局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这里的“中国古人”是指有班上的古代官员。

一、休假又叫休沐

古代把休假叫作“休沐”、“洗沐”、“洗浴”等。休就是休息,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休假就是休息下来洗头、洗澡。为什么洗头、洗澡演变成休假呢?据宋杰先生考证,“休浴”源于先秦的沐浴礼:古代贵族讲究沐头浴身,而沐头浴身之后,湿发无法束冠,不能坐堂理事;所以通常在洗沐之后不办公,也不见外人。(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苑明晨先生亦有考证说,这一说法比较可信。第一,古人把沐浴视为一件神圣的事,人们进行重要活动之前,譬如祭祀,朝拜之前,常须先斋戒沐浴、沐浴净身,譬如,周代诸侯要朝见周王时,要“沐浴而朝”,体现出对天子的无上尊重。

第二,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头发蓄得很长,只能梳髻起来,洗头便成为一件费神的事。据说唐代诗人李山甫头发长达五尺余,每次洗头都要婢女来扶持,让她们“捧金盘承而梳之”,可见洗一次头是多么麻烦的事。洗完之后,不像现在有吹风机一下子吹干,只能披头散发晾干,不能出门办公应酬。所以周作人先生在《休沐日》中说:“他们留着长头发,时时要洗,必须把它晾干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纱帽,出去办公,一整天的休息的确是必要的。”

第三,沐浴既是一件颇为不便的事,也很有必要给官员留出时间来沐浴,因为贵族(或官僚),头发脏乱,一身臭哄哄去上班,不但自己不舒服,也影响朝廷观瞻,有必要让官员回家休沐,后来则成为一种制度。

二、休假种类很多

古代官员休假的种类很多,有休沐,有节(庆)假,有装束假,有赐假。此外,还有丧假,探亲假,事假,病假,婚假、田假(农忙)、游假(旅游休闲)、授衣假(古时有九月备制寒衣的习俗)、朝假(免除朝参)等等。

拿休沐(法定工作休息)来说,秦朝及以前,似乎并无法定工作休假制度,这可能与史料失传有关。“官吏洗沐,在周秦时不见,然汉制多沿秦,疑秦时即有,载籍失之耳。洗沐亦名休沐,借洗沐之名,出署休息一日,盖古官吏与后世异。既入署则日食夜寝于其中,至五日洗沐然后得出。凡请宾访友游戏诸事,皆于是日行之。非若后世官吏散值即归私邸也。”(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书屋出版社1991年版P351)

汉代,休假制度才成为定制,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唐代张守义《正义》记载:“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览》也说到,“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学记》解释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都是说官吏们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沐一天。这可以与汉代史料互为印证,《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

为了不影响公务,官员还可以轮休。如《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说的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霍光休假时,由上官桀代理他处理政务,可见当时朝廷已经采取官员轮休制。

据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一文考证,汉代的“五天工作日”一直延续至隋朝。(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隋朝诗人江总在隋朝末年写有《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对一邱。”亦可印证“五天工作制”在隋朝末年仍实行。

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长为“十天工作日”,称为“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许自后,百官每旬节假,不入曹司……每至旬假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亦不须衙集。”(王溥《唐会要•休假》)意思是皇上以国事烦扰为名,要求官员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休假福利明显缩减。这种十日一休的旬假制被宋代采用,譬如,宋代“太祖开宝九年四月二十四诏,自今遇旬假不御殿,百官赐休沐一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休沐》)但明、清两朝,旬假制基本上被取消。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礼拜天”一词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礼拜天”被定为七天一次的“星期天”休假日。

又如拿丧假而言,传统社会重孝道,在职官员父母去世时,需回家守制,叫丁忧。回家时请丧假叫“告宁”,李斐注《汉书》卷一《高帝纪》:“告宁,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据温显贵先生考证,告宁制创立于汉初,“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令于致忧之义”(范晔《后汉书•陈忠传》)。对官员丁忧,朝廷往往给假并优待,唐“天宝四载六月十四日敕:顷以乡闾侍丁,优给孝假……不须差行(免劳役、赋税)。”(王溥《唐会要》)清朝规定,对丁忧的官员,皇帝一般要派遣官吏前往慰问,并赐以钱米等物。丁忧期间论资历年可享受三个月俸禄或半年俸禄。(刘鹏九、王家恒、余诺奇《清代县官制度述论》,载《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另外,丧假时间往往较长。汉制,丧假长者3年,短者36天(范晔《后汉书》)。《清会典•吏部》载,“凡官守制者,子为父母,丧三年,皆丁忧,二十有七月而除”。

再又如拿探亲假而言,古代官员异地做官,父母不随行,难免要请假探望双亲,是为省亲假。《汉书•高帝纪》记载:“魏王豹谒归视亲疾”,颜师古注:“谒,请也”。即魏王豹请假回家探视母亲的病情。南朝“(刘峻)典校秘书。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姚思廉《南朝齐会要》)五代时省亲假叫“觐省”,五代后唐天成四年,对“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金史•章宗纪三》:“泰和三年春二月甲子,定诸职官省亲、拜墓给例假。”清朝规定“汉官省亲者、侍亲的行者……则告,既事,各返其衙门供职”。(王溥《五代会要•休假》)省亲假“除去路程外,给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

三、休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古代官员一年究竟能休多少天假,这是难于精确计算的。但法定的休假时间可以计算出来。按照杨联陞的统计,中国历史上休假日最多的是唐朝,我们看看杨先生的统计:

1.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时间不计在内)省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2.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亲戚的有1天假。

3.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时间不计在内);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4.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馆退职100天,以便官吏奔丧“丁忧”。

5.其他近亲的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不等;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1天不等。

6.师尊的丧事,放假3天。

7.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8.每年的5月有15天的“田假”,9月有15天的“授衣假”。

仅据上面的这些规定,一个唐朝官员每年最少应当有120天以上的假期。这个数据与汉代官员相当。张艳玲女士说,汉代按“五日一休”制度,官吏一年就有60多天假期,再加上节假、事假、病假、丧假、赐假等,就有百日之多,接近于一年的三分之一。(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期》)

唐朝这些规定中的绝大部分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废除,就是作为特例必须得到皇帝的钦定恩准。惟有“丁忧”制度在明清两朝得到了更为严格的遵守,但实际假期通常不满3年,而是27个月。“即便是这样,在明清两朝的做官办差,实际上每年仍有70余天的常规节假休息日。若算上‘丁忧’的27个月,则平均每年的休假天数多半会超过100天。”(陈季冰《中国历史上的“公共节假日”》,载2013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所以,我说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大抵没有错。

四、不休假是为“不忠不孝”

对官吏的休假,历代均有严格的规定。譬如,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五月。御史台奏。今请准例三品以上。假满日。正衙见。如有违越。请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夺一月俸。依奏。”(王溥《唐会要》)即三品以上官员假满之日,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便罚停俸禄一月。对于找各种借口请假而“吃空饷”的,唐代规定:“诸州府县官请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权差诸厅通判;一月以上,即勾当留官,例其课料等,据数每贯克二百与见(现)判案官。”(同上)太学、国学学生,逾期返校者,将被开除学籍。

但也有一些官员有假不休,一心扑在工作上。《汉书•薛宣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放假了,张扶仍然每日办公。薛宣批评他说,休假制度相传已久,不可能更改。你觉得公务重要,你家里老婆孩子就不重要吗?所以在古代,官员不休假一般不会得到“先进工作者”的美誉,反而会落得“不忠不孝”的骂名。(刘文彬《中国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载《记者观察》2011年第15期)其实,站在薛宣这样的官僚角度看,你有假不休,勤勉工作,要将同僚置于何地?

休假对于官僚以及太学、国子监学生等准官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收益福利,而对一般的士农工商来说,他们会根据各地风俗传统及各自营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休息。可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讲,草不锄不自除,秧不插不自长,不劳就不获,为了生存,一年有几回舍得自己给自己放假的呢。农闲时,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也不得休息。过年等节假休息一下,也是“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而做官呢,民间说得好,“读得书多胜斗丘,不劳耕种自然收。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一年休假上百天,等于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劳耕种”,却可以“自然收”,傻子都能看得到这些好处,傻子都想当官。

现在,讲官民平等了,休假权当然也要平等。不过,公务人员的休假可以较为完整地实现,一般企业员工或农民工,其休假权何曾得到较好的保障?从统计学上说,我国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可能确实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实际兑现程度有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呢?这个地球人都知道。说我国公共假期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看看古今,看看中外,不知道脸红不红。

“中国式休假”不光数量不算多,质量就更差,而且态度还是恩赐的模样。对待国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饲养员端来三个破碗,分别为红、黄、绿三色,其实装的残羹冷炙一样多,然后说,你们自己选吧,我让你们自己选了,对你们已经够好了。

文章来源:转自《大家》

相关新闻
中国大陆法定假日加班将可享四倍工资
五一长假无望  广东省出游热潮骤冷
德国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欧盟领先
【新纪元】日本成人节 青春走上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