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香港青年失业率 回归学徒制渐成趋势

人气 10
标签: ,

【大纪元2013年05月01日讯】 (大纪元记者端木瑾综合报导)随着香港将踏入“人人是大学生”的年代,一纸大学文凭越来越难成为找到饭碗的保证,而香港青少年的失业率一直高于整体失业率,因此学徒制再度受到关注,可能成为香港青少年为求职作准备的新选择。

青少年失业率较整体平均失数高出逾九成

香港的总生育率由1961年的5.2(平均每名妇女生育5.2个子女),一直下跌到2006年的1.0,家庭平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降到2011年的2.9人。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使就学人数也逐年减少。据香港教育局上周公布的数字,预计至2017年,学士学位及副学位总额达5.73万个,比起目前适龄的中六学生人数5.5万人更要多,因此将来,人人可做大学生。

而另一方面,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间,香港整体平均失业率为3.4%,但15至24岁青少年的失业率为6.9%,当中15至19岁青少年的失业率为11.3%,而20至24岁青少年则为6.2%,青少年失业率较整体平均失业率高出逾九成。不过香港也有缺工问题,同期间建造业及制造业的就业不足率呈现上升状况。

“现代学徒制”解决技术产业缺工问题

此外,根据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的消息,自09年起进行的一项分析年轻一代对升学和就业期望的数据显示,香港高能力学生只有64%期望升读大学,较亚洲韩、星、台等地为低。而家庭社经地位最低10%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学生,更降低到仅四成半期望升大学。因此,如能将这些不想上大学的高能力学生导入专业工匠的行列,不惟可善用人材资源,提升青年就业率,也可解决香港部分技术产业缺工问题,并进而提升产业的人员素质。

学徒制原本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拜师学习一种工艺。但随着学校兴起,学徒制逐渐没落,但在近代,发现学习工艺实际上要亲自操作才容易入门,因此发展出新型态的“现代学徒制”,让学习者一方面在学校学习知识,同时又到工场中学习实际的手艺,这种“现代学徒制”发展最为成功的当属德国。

香港的学徒制度是由个人向香港职业训练局学徒事务署申请参加学徒训练计划,训练期通常为三至四年,若在参加学徒训练计划前,已取得合适学历,如职业训练局训练中心的基本技术课程,可以缩减训练期。

香港的学徒制,参加的学徒在训练期间通常是全职在企业学习,如要继续进修,也是在学徒训练告一段落后,再回到学校。至于一边上学,一边到所学相关企业实习的情况,除医学类科外在香港并不多见。主要是香港当地企业并不喜欢投入资源培养在校实习生,而在香港的跨国企业,虽然也提供一些实习名额,但是对全世界的实习者开放,香港当地想实习的学生并无进入优势。而且对于毕业后的学徒培训计划,有受训人学得受益良多,但也有人认为与自己原有所学差异太多,对就业无太大帮助。

德国学徒制使青年失业率低

德国的技职教育发达,教育制度采取双轨制,除了有以学术研究为主大学之外,另有现代学徒制。德国学徒制的模式是由当地政府与业界合作,共同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学生每周除到学校上课时间外,有部分时间要到企业实习,使学校所学技能得以符与市场实务需求,学生毕业后常直接成为企业员工。

成功的“现代学徒制”使德国的青年失业率在欧洲国家中相对较低,德国最近一年整体失业率维持在6.8%—6.9%左右,而青年失业率在7.7%左右,相较于今年月欧盟平均23.5%的青年失业率及欧元区的24%,可说是相当低。德国技职教育的成功,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政府取经的目标。

德国学徒制的成功就在于“从学校开始”与政府的积极介入。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到企业实习,可以将所学实际应用,提早培养熟练技术,更早熟悉产业状况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企业也可以提早将所需人才及技术类型,让学校得知,使人才供需密切配合。政府的介入可以监督学生实习的品质,保障学生权益。以台湾为例,虽有与德国学徒制类似的“产(业)学(校)合作”相关规范,但因多由学校与企业直接签约,学校对企业监督力薄弱,就发生过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工剥削的事情。

香港与台湾类似,政府的职业训练资源多投入在训练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民众,其实已经是“亡羊补牢”。若能在学生在学期间就能给于符合产业需求的职业训练,或许会更有效率。不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德国、日本,主要应用在包括精密机械、光学等工业、制造业领域,而以地产及金融业等服务为主要产业的香港要如何借鉴,还有待研究。

(责任编辑:李晓清)

相关新闻
港六公屋户瞒报物业被定罪
港社福界调查:九成半社工认为政府修例不恰当
邹家成涉未经授权转寄投诉信 辩方质疑法例无禁止
林世雄称有信心任内解决港网约车争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