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香港青年失業率 回歸學徒制漸成趨勢

人氣 10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5月01日訊】 (大紀元記者端木瑾綜合報導)隨著香港將踏入「人人是大學生」的年代,一紙大學文憑越來越難成為找到飯碗的保證,而香港青少年的失業率一直高於整體失業率,因此學徒制再度受到關注,可能成為香港青少年為求職作準備的新選擇。

青少年失業率較整體平均失數高出逾九成

香港的總生育率由1961年的5.2(平均每名婦女生育5.2個子女),一直下跌到2006年的1.0,家庭平均人數也由1971年的4.5人降到2011年的2.9人。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使就學人數也逐年減少。據香港教育局上周公布的數字,預計至2017年,學士學位及副學位總額達5.73萬個,比起目前適齡的中六學生人數5.5萬人更要多,因此將來,人人可做大學生。

而另一方面,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間,香港整體平均失業率為3.4%,但15至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為6.9%,當中15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為11.3%,而20至24歲青少年則為6.2%,青少年失業率較整體平均失業率高出逾九成。不過香港也有缺工問題,同期間建造業及製造業的就業不足率呈現上升狀況。

「現代學徒制」解決技術產業缺工問題

此外,根據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的消息,自09年起進行的一項分析年輕一代對升學和就業期望的數據顯示,香港高能力學生只有64%期望升讀大學,較亞洲韓、星、台等地為低。而家庭社經地位最低10%的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高能力學生,更降低到僅四成半期望升大學。因此,如能將這些不想上大學的高能力學生導入專業工匠的行列,不惟可善用人材資源,提升青年就業率,也可解決香港部分技術產業缺工問題,並進而提升產業的人員素質。

學徒制原本是一種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學徒拜師學習一種工藝。但隨著學校興起,學徒制逐漸沒落,但在近代,發現學習工藝實際上要親自操作才容易入門,因此發展出新型態的「現代學徒制」,讓學習者一方面在學校學習知識,同時又到工場中學習實際的手藝,這種「現代學徒制」發展最為成功的當屬德國。

香港的學徒制度是由個人向香港職業訓練局學徒事務署申請參加學徒訓練計畫,訓練期通常為三至四年,若在參加學徒訓練計劃前,已取得合適學歷,如職業訓練局訓練中心的基本技術課程,可以縮減訓練期。

香港的學徒制,參加的學徒在訓練期間通常是全職在企業學習,如要繼續進修,也是在學徒訓練告一段落後,再回到學校。至於一邊上學,一邊到所學相關企業實習的情況,除醫學類科外在香港並不多見。主要是香港當地企業並不喜歡投入資源培養在校實習生,而在香港的跨國企業,雖然也提供一些實習名額,但是對全世界的實習者開放,香港當地想實習的學生並無進入優勢。而且對於畢業後的學徒培訓計畫,有受訓人學得受益良多,但也有人認為與自己原有所學差異太多,對就業無太大幫助。

德國學徒制使青年失業率低

德國的技職教育發達,教育制度採取雙軌制,除了有以學術研究為主大學之外,另有現代學徒制。德國學徒制的模式是由當地政府與業界合作,共同設計技能訓練課程,學生每周除到學校上課時間外,有部分時間要到企業實習,使學校所學技能得以符與市場實務需求,學生畢業後常直接成為企業員工。

成功的「現代學徒制」使德國的青年失業率在歐洲國家中相對較低,德國最近一年整體失業率維持在6.8%—6.9%左右,而青年失業率在7.7%左右,相較於今年月歐盟平均23.5%的青年失業率及歐元區的24%,可說是相當低。德國技職教育的成功,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政府取經的目標。

德國學徒制的成功就在於「從學校開始」與政府的積極介入。學生在學期間就能到企業實習,可以將所學實際應用,提早培養熟練技術,更早熟悉產業狀況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企業也可以提早將所需人才及技術類型,讓學校得知,使人才供需密切配合。政府的介入可以監督學生實習的品質,保障學生權益。以台灣為例,雖有與德國學徒制類似的「產(業)學(校)合作」相關規範,但因多由學校與企業直接簽約,學校對企業監督力薄弱,就發生過企業將實習生當成廉價勞工剝削的事情。

香港與台灣類似,政府的職業訓練資源多投入在訓練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的民眾,其實已經是「亡羊補牢」。若能在學生在學期間就能給於符合產業需求的職業訓練,或許會更有效率。不過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德國、日本,主要應用在包括精密機械、光學等工業、製造業領域,而以地產及金融業等服務為主要產業的香港要如何借鑑,還有待研究。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港六公屋戶瞞報物業被定罪
港社福界調查:九成半社工認為政府修例不恰當
鄒家成涉未經授權轉寄投訴信 辯方質疑法例無禁止
林世雄稱有信心任內解決港網約車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