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民众网上晒电报怀旧 见证时代悲欢离合

人气 7
标签: , ,

【大纪元2013年06月03日讯】近日,在大陆西祠胡同论坛里,南京市民嵇先生“晒出”一封不久前收到的电报,触发了许多人的怀旧情绪,纷纷在网上晒电报。

据陆媒《扬子晚报》6月1日报导,南京市民嵇先生近日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封电报,但却用了4天时间。在二三十年前,从北京到南京最快只要6小时左右。嵇先生颇为感慨地表示:“信是前天收到的,从拍下电报,到收到,整整过去了四天,已经失去了电报‘迅速及时’的特质,权当作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吧。”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在19世纪初发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

在大陆西祠胡同论坛里,嵇先生将收到的电报“晒”了出来,引发更多的人怀旧。有关电报记忆,最晚至80后还有印象,当时家长、亲友会收到类似“家有急事速归”的电报,而在学校语文课里,还有专门的写作章节,训练如何简洁、准确地拟电报。

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那许多记忆,是与电报联系着的。

故事之一:“带兵进京”

《老河口论坛》上,网民山清水秀的文章《看发一份文革破案通知讲一个心酸的故事》,说是在文革期间,北京有一对老夫妻想看看在远方的孙子,孙子小名叫兵兵,便给儿子拍电报,让儿子带孙子回北京。电报写的是:“何日带兵进京”,儿子回电报:“5•1带兵进京”。这封电报传递的信息看似很重大,被邮电部门政治觉悟高的人员发现,立即上报,层层上报,直至惊动了……,下令层层下查……

故事之二:一封电报成为永别的界限

自觉的梦游人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写下这样一个与父亲永别的故事:

文革开始,父亲在甘肃平凉这个与家人远离隔绝的地方,被横扫成一切牛鬼蛇神。父亲坚强地挺了过来。但是,这一段遭罪的时间一直延续到1967年。

我一生当中与父亲相处最长的时间就是1967年。那年夏天,横扫之后的父亲因为要动手术可以离开平凉回上海了。

父亲得的是胃病,要到上海曙光医院作胃部分切除的手术。我(10岁)就经常去医院探望父亲……

那一年,是我记忆父亲最长的一年,整个夏天,直到深秋。那一年,我听到了父亲的悠扬的琴声在舅舅家门前的一片空地上飘荡。那一年,我才知道父亲是一个琴师。那一年,我才知道二胡之外,还有京胡,高胡,板胡。那一年,那些平时我认为很了不起的会拉二胡,弹琵琶的大哥哥们原来都那么崇拜父亲。那一年,我才知道,每一个来向父亲学艺的人都那么盼望看到父亲是怎么拉琴的。那一年,我才感觉到父亲使我成为那些大哥哥们都羡慕的小弟弟。那一年,我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父亲是多么骄傲!

我与父亲能够相处到这一年的十月。直到1967年10月8日,父亲接到了一份电报,要他立即回平凉。

匆匆送父亲上路,在北站,我仅有的两次送父亲上路,但这是我第一次有不舍得父亲的感觉。我已经能够帮父亲提一点小的行李上车了,在列车上,不知怎么跟父亲表达不舍得的感情,只会对父亲傻乎乎的干笑,掩饰着心里的浅浅的感伤。父亲要我写信,我答应了。

*父亲在车上拚命摇手道别!*

列车移动了!我突然不舍得,追了几步火车。接下来的感受至今想来还恍如昨天,我目送着越来越小的火车,刚刚还在掩饰的感伤,突然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感觉自己在心头对自己说,“他不会回来了!”这句话在接下来的好几天一直萦绕着我。让我难受地想着父亲。

父亲从刚回去到1968年的上半年还能不断地写信来。过了上半年,就越来越少了。母亲开始担忧父亲,天天在自言自语地念叨,怎么还不来信?直到十月末,突然来信了,父亲嘱咐我和哥哥要好好做人,要听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我们当时都没有想得太多,虽然以前,父亲是不会这样写的……

1968年11月9日,哥哥去了舅舅家。母亲半夜下中班回来。我突然醒来,看到母亲红红的眼睛,一脸悲伤,我问母亲为什么哭了,母亲突然抱住我,对我说了句:“你阿爸没有了!……”就压抑着,不敢大声地,痛哭起来。

故事之三:电报暴露了他藏身的地方

“八九民运”之后,参与者张晓平1989年6月12日被中共通缉令,父母在电视上看到全国通缉令,非常担心。有一天,家里收到一个发自保定的电报,内容说张和他的女朋友一切平安,望父母勿念。后来,有警察来问,家里是否有张寄来的信件,父亲说有,而母亲和妹妹则上去抢那个电报,但抢不过警察,警察们如获至宝。没过几天,也就是在1989年6月19日,张就在保定被抓。

往事如烟,往事真的如烟?一项技术发明,随时代远去,但是,与那种技术相联系的记忆,却拒绝湮灭。

(责任编辑:古春秋)

相关新闻
组图:湖北公安狠掐黄衣女子丑恶照网络疯传
黑色公关内幕:人民网新华网删帖1条13000元
组图:大陆高考雷人口号现网络
网络疯传官场正职副职的段子 正副部级差异极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