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飧 粒粒皆辛苦

作者:小文子

人气 23233

小时侯常背的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二十字琅琅上口,文字浅白,知道诗的意思是要我们体会农人的辛苦,珍惜食物。却不知道作者为何人,后来一查才晓得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他曾作过宰相,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 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

这首五绝可以分上、下解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描景,诗人看见农人在大太阳底下辛苦种稻,汗水都滴到田地里。“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是诗人 的感慨,道出吃米饭的富贵人家不能体会每一粒米饭都是农人辛苦耕作换来,但作者这种暗喻比起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要委婉许多。

但说实在,城市人应该只看过白米,却不知道白米背后需要多少汗水才能换得。

小时侯家里务农,当然能体会农人的辛苦。从播种培植秧苗、插秧、除草、割稻、晒稻、碾米的过程,都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和辛劳作业,才能变成可以煮饭的白米。

记得五、六岁时,总会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结伴,提着一个小篮子在收割后的田里“捡稻穗”(台语)。“捡稻穗”的意思在收割后会有一些稻穗散落在田里,把这些零碎的稻穗捡拾起来。米勒的名画“拾穗”就生动描绘了这种景象,“拾”有弯下腰“捡拾”之意,跟收割不同,收割是一把一把割下来,拾则是捡拾收割后所掉落的。一般解读“拾穗”这幅画时,“指农民让贫苦人捡拾收割后遗留穗粒以求温饱”(引自维基百科),如果这种解读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想像农人已经够辛苦和穷困了,拾穗者更是苦上之苦之人。或者这些古代拾穗者就像现代台湾街头巷尾的拾荒者,以收捡瓶罐废纸、破铜烂铁为生。@

转载自《小文子的厨房日记》

相关新闻
超有味道超好吃--鱿鱼炒米粉
第一次腌小黄瓜就成功
太太票选年度好汤──莲藕鸡汤
立冬进补不可少:爱心大补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