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金属骗贷案发酵 17银行涉66.7亿

人气 6

【大纪元2014年06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宝睿报导)青岛港金属融资骗贷案持续发酵,17家银行涉66.7亿,另外有消息称超过160亿。高盛集团认为,中国铜融资交易可能已经产生了数以千亿元计的金融杠杆,这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面临更大范围的风险。

17家银行涉66.7亿 金属骗贷案持续发酵

《21世纪网》6月30日报导,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辖区的银行对德正集团的授信敞口为66.7亿元,一共涉及17家银行机构,其中包括一家政策性银行、5大国有行、6家股份行、4家城商行等。

在6月初骗贷案浮现后,有关涉案金额的情况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各家银行借款金额的数字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有消息称贷款总额为148亿元,也有消息称超过160亿元。

截至目前为止,上述数据还没有得到验证。金属骗贷案在持续发酵中。

高盛:中国金融体系面临更大范围的风险

上述陆媒称,在青岛港这次金属贸易骗贷案中,企业的主要融资方法是仓单质押融资和信用证融资。

其运作的方式是:某个公司出货铜(或其它金属)给仓库,然后取得仓单。该公司将单据存入其它公司或银行,以便获得短期融通。而这笔钱往往会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因为放款有仓库的金属库存做担保,一旦借款人违约,债权人就取走这些商品,这就是所谓的“再抵押”。

在“再抵押”的过程中,原始的仓单已被抵押给不同的债权人很多次了。只要这个抵押链中没有人违约,就不会有事情发生。货物的主人拿回其商品,债权人也拿到他们的借款和利息。在实务上,仓单会被转手多次,风险也开始高聚,这就是为什么青岛港融资骗贷案东窗事发了。

如今,仅青岛港案至目前为止被曝光出来的金额就高达66.7亿,另外有消息称超过160亿。而这仅仅是中国铜融资骗局中的一角,中国长达几年的铜融资可能涉及数千亿的资金。

高盛集团认为,中国铜融资交易是不可忽略的,因为隐含着接近无限的再抵押能力,而过去几年在中国进行的这些影子交易,可能已经产生了数以千亿元计的金融杠杆,甚至可能更多。这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面临更大范围的风险。

(责任编辑:姜斌)

相关新闻
铜融资几乎垮台 中国财团却高价收购秘鲁铜矿
青岛查金属库存 曝中国再抵押骗局
中国重复质押金属仓单骗贷 花旗渣打调查
外媒:青岛金属欺诈案掀开中国金融黑暗一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