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欣在纽再购牧场 凸显中国食品危机

人气 4
标签: ,

【大纪元2014年08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扪心新西兰综合报导)本周,上海鹏欣集团被爆正在购买Taupo附近的一家牧场Lochinver Station,这将是继鹏欣购买了克拉法牧场(Crafar Farm)和新莱特牧场(Synlait Farms)之后,3年内第3次并购敏感的新西兰牧场,使鹏欣在新西兰购买牧场面积总计超过2.6万公顷。此事被保守党爆出之后,在政界、媒体和民间都掀起轩然大波,尤其现在距9月份大选只有一个半月,引发各党互相指责,媒体也大多解读为是选战策略。

工党已经明确表示,如果赢得大选将阻止这桩交易;优先党也批评国家党政府“为肆无忌惮的资本主义进行糟糕的辩护”;总理凯伊在强大压力下,周三改口说如果土地流失速度太快,政府将考虑限制政策,尽管他仍认为目前外国人购买农用地的条款已经足够严格。

媒体对此事也分成两极,一部分支持政府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反对的则强调这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先驱报高调出了一篇社论,文中特别强调了恒天然在中国投资兴建3所牧场、要在2020年实现为中国市场每年出产10亿升纯净奶的目标,以此说明新西兰也应该欢迎中国公司投资。不料民众的观点几乎一边倒,不到一天时间收到将近200个回馈,加上每个回馈的跟贴,高达上万人次,这在400万人口的小国实属罕见。其中很多见解都一针见血,尤其对中共当局很有深刻理解。

怀卡托的raegun:“投资和占有是绝对不同的”。“恒天然在中国投资没(真正)买到一个农场”,“这些家伙买这片土地,并不是想对新西兰有利,这一点可以肯定。”

农场主联盟(Federated Farmers)主席William Rolleston:“海外投资至关重要,但上海鹏欣如果实现“纵向一体化”,……将对新西兰构成威胁”。

很多新西兰民众觉得在中国无法买地、而只获得50年的租赁合同,所以中资在新西兰购买农用地,几乎就是变相掠夺土地,是在转嫁中国的食品安全和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而事实上,中共当局不仅不允许外资在中国买地;而且对外资投资中国企业也严加限制,有些外资虽然掌握中国企业大部分股份,但对企业却没有任何控制权,只是白白地掏钱承担风险。

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最近揭露,阿里巴巴的控制权,掌握在只持10%几股份的少数中共权贵手中,中共当局这种针对外资的限制措施,让中共权贵可以暗箱操作,把公司掏空而投资者却全然不知。很多投资者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最近阿里巴巴申请在美国上市(IPO)圈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中资大举进军新西兰乳业

其实有关是否限制中资的大论战,在新西兰已经不是第一次,单单因鹏欣引发的大事件在几年前就发生过。

2012年,鹏欣在以2.1亿元收购北岛最大的私人牧场克拉法牧场时,就因触碰了新西兰人最敏感的海外投资者购买农用地的神经,搞得满城风雨,遇到相当大的阻力,银行家Michael Fay牵头的反对团队甚至筹集资金投标,要把克拉法牧场留在新西兰人手里,但最后终因筹集到的1.5亿元资金不足以挽救破产的牧场,导致鹏欣最终通过海外投资办公室的审批,不过里面增加了很多严苛条款,鹏欣在保证了将合理利用和发展牧场、并委托当地企业Landcorp代管、进一步投资1600万元改善牧场设施后,才过了海外投资办公室这一关。

这次鹏欣又被爆出在南岛基督城附近收购新莱特牧场,其中包含部分保留土地(reservation land)和河床,这似乎比一般的农用地更加敏感,国家党政府因此被指责为暗箱操作、出卖国家宝贵资源;而国家党则指责工党等反对党是针对中国投资者,再次把中资问题推上台面。

此前,新西兰民间就特别注意中国投资者,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人来新西兰抢购房屋,认为是他们推高了奥克兰房价而心存不满。

不过其它几家在新西兰的中资乳品加工企业,或兼并当地企业或直接投资建厂,似乎都没遇到特别的阻力。严格来讲,鹏欣与光明、伊利等其它几家中资乳企不同,鹏欣起家于房地产,尽管为获得海外投资办公室同意而承诺发展牧场,但由于自身能力所限,不得不在当地找个专业牧业企业代管,如此巨大的行业跨度,要证明其会善用农用地块,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

visitor – 428:“土地永远是主权的”精髓”,一旦卖出就永远地没了。我们真的信任独裁中国吗?”
concerned:“这家公司没有农业经验”,“所以其实这是中共政府在购买农场,而不是一个私营企业投资”。

中国食品安全信用危机 迫中资出逃

其实相对于恒天然到中国办牧场、利用自己的奶源为中国人生产“新西兰”乳制品,中国企业来新西兰投资开工厂,或许更能让饱受毒食品戕害的中国民众实质上受益。因为巧妇难为“毒”米之炊,纵然恒天然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连奶牛也是远隔重洋运过去的,但无奈奶牛在中国喝的是污染水、吸的是毒空气、啃的是严重污染土壤里长出来的牧草,不难想像用这样的奶源生产出来的乳制品,品质能好到哪里;相反,在新西兰的中资企业,利用新西兰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牛奶生产出来的乳制品,只要严格按照当地的品质要求生产,与新西兰当地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就应该差别不大。

2008年三鹿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官方资料说是导致6名婴儿死亡,30万婴儿受害;之后蒙牛等各大乳制品生产商,相继被爆出三聚氰胺或其他毒品添加问题,引发了民众对国产乳制品空前的信任危机,纷纷转向价格高昂、但品质可靠的洋品牌。

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因为拥有纯净、天然、无污染奶源而被中国民众信赖,所以尽管当局借恒天然肉毒杆菌虚惊事件,严厉打击所有洋奶粉、并限制洋奶粉对中国出口,同时大举合并中国乳品公司,但当局这一系列举措,似乎无法挽救民众对中国毒食品的严重不信赖,迫使各大乳企纷纷投钜资,并购海外企业,以图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除了鹏欣之外,其它几家中资集团也纷纷在新西兰收购当地乳品企业、在新西兰建厂,利用当地的纯净奶源,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等乳制品,再回销给中国市场。其中光明集团旗下的光明乳业收购了南岛的新莱特乳品公司(Synlait Milk),生产液态奶和婴儿配方奶粉等返销回中国,中国的伊利和雅士利也都大笔投资,在奥克兰建厂、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等乳制品,以洋奶粉的面目,重回中国市场。

Nightoftherealm:“中共政府运行战略方案,来购买外国的农田,以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此外,大量的中国耕地已被毒素污染得不可利用,这令其对外国地皮有更大需求”。

优先党党魁彼得斯(Winston Peters):这是“企业蓄谋收购”,“并不是要给新西兰带来利益”。

粮食严重短缺 中资海外买地

澳洲著名的策略家和未来经济学家Phil Ruthven说,中国除了食品安全危机外,食品的供应也是个严峻问题,澳洲全年出口的2600万吨粮食,只够广东一个省的需求。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俊明也证实,深圳市粮食集团每年要从海外和中国其他地区进口约2400万吨粮食。

中国农科院的王大元在今年一月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危机随时可以发生。按照他给出的资料,中国目前每年进口5800万吨转基因大豆,至少5000万吨玉米,而且呈现连年上升的势头,仅这两项指标,就已经凸显中国粮食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中共当局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屯田,尤其在非洲和南美大举买地,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等农牧大国,中国企业不但多次试图兼并当地农牧、食品企业,也曾多次试图购买农用地,但像鹏欣这样一个非农牧企业在新西兰跨行业大举购买农用地,可能还算是首例。

上海鹏欣这桩交易在海外投资办公室的审批结果将在大选后出台,而且必须满足现行法律规定的、能够“实质性地、可以证明”有利于新西兰,其中包括产生新的工作机会、带来新的技术和商业技能,并会增加出口等等。与前两个乳品牧场不同,Lochinver Station牧场以生产牛羊肉为主,这同样也不属于鹏欣的专业范畴,如何管理这个牧场仍将是个棘手的问题。中共官方上海日报海外版针对此事发文,对鹏欣此次是否能够通过审查似乎也不敢下定论。

(责任编辑:易凡)

相关新闻
人类发展报告出台  新西兰仍居全球10强
铁路案件频发  纽交通局或组建特警
调查:新西兰加油站的咖啡最好喝
为恶劣天气买单 纽保险业叫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