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郑成功文武治台湾 传承中华文化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511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1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今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3年纪念日。郑成功,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国姓爷,明室赐封的延平郡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能被遗忘的人物。台湾人对他一直充满崇敬与怀念,他对台湾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永载史册。

文武双全郑成功 起兵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

其父郑芝龙混迹海上10余年,发迹为东南亚海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头目,兼最大的国际贸易商。拥有上百支大商船及数万人的私人武装。后被大明收编,官至太师,成为大明高级海军军官。同时从日本接回7岁的郑成功。

郑芝龙对这个长子非常重视,在日本时即让其学习日本武圣宫本武藏所创的“二刀流”。回国后,重金聘请一流的学者和武师,教授他文武方面的知识,明朝大儒黄宗羲称他“风采掩映,奕奕耀人”。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他“性喜春秋,兼爱孙吴”。

郑成功15岁入南安县为“秀才”,再经考试,为南安20个“廪膳生” 之一,后拜浙江虞山大儒钱谦益为师。所以,郑成功不但能诗、能文,也擅长书法。同时他在父亲从事各种军事活动的耳濡目染下,对调兵遣将、运筹帷幄颇感兴趣,而他身边也经常围绕着历经海上风霜的郑芝龙亲信。

1645年,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2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匆匆赶回安平,料理母亲后事,后毅然投笔从戎,与所善陈辉,洪旭等90余人,收兵南澳起事,反清复明。

郑成功起兵后,立刻整合父亲的旧部,重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力量,郑成功也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贸易商,占据了垄断地位。他的船队远达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尼,贸易额占整个中国对外贸易额的60%以上。这支民间的武装力量善于学习和借鉴安装了大炮及投掷火药瓶。

1658年,郑成功在南京战役中被清朝击败。只有金门、厦门等几个沿海城市尚在手中。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岛。1661年,提出了收复台湾的计划。

这一年3月23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

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1662年公历1月28日(南明永历15年12月初8),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大员当局终于1662年阳历2月9日(南明永历15年12月20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结束了荷兰38年的殖民统治。

发展台湾经济并传承中华文化

事实上,与荷兰人血战时,郑成功便已着手建设台湾,除了设立官署,清查田籍外,还下令屯田,允许官兵圈地成家,并招募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因此, 虽然荷兰人败归后不到半年,郑成功便于永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规划下,一个汉人社会架构已在台湾隐然成形了。

1. 农业发展

郑成功堪称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指挥家,他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他说:“凡治国治家,以食为先;苟家无食,虽亲如父子夫妇,亦难以和其家,苟国地食,虽有忠君爱国之士,亦难以治其国。”

因此他在军队中实施 “屯田”制,让一部分将士先期进行垦植作业。接着再全面制订出“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在广大屯田将士的努力下,台湾被开垦的土地面积日益增多。在荷兰占领的1650年时,全台的耕地面积仅为1万公顷左右,而到了1680年,台湾的耕地面积就达到18万公顷左右。随着台湾的农田面积的迅速扩大,栽种的农作物不断增多,谷物的产量也逐年递增,军队很快做到了军粮自给,兵食两足,造就了进可战、退可守的稳定发展局面。

在推行垦荒屯田的同时,郑成功还把荷兰占领时代的“王田”改为“官田”,建立了“官田”、“私田”、“营盘田”的土地所有制。被改后的官田,由官府供给生产资料,租给农民耕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快的发展。

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十分原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郑成功便派官员与渡台的农民到各地归顺的番社去,发给高山族人铁犁、铁耙、锄头、镰刀、耕牛等农具,还发给种籽,教他们播种、耕耘及收获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迅速改变了原来的落后原始的农耕方式。农具与耕耘方式的改变,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作物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2. 教授传统儒家文化

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熏陶,极其喜好中华文化。郑成功复台后,明臣遗老先后至台,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载,有大约800人入台,这些文士与台湾原有的文化界人士一起在台湾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活动。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先后使数万大陆人入台,这其中有复台官兵及他们的家眷。这些人中有不少读书人,他们携带着本土文化来到台湾,既带来了渴求文化知识、重视学习的好风气,又带来了中华各种文化理念、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用具等,使大陆的宗教文化、家谱文化、建筑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祭祀文化等等移植于台湾。

郑成功逝后不久,陈永华就建议修建孔庙,创办学校。1666年正月,台湾的第一座孔庙终于落成了。此后,台湾的文教事业更加兴盛,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加迅速地传播。

郑成功对台湾的巨大贡献是举世无双的,台湾人民极为崇仰这位民族英雄。为了永志不忘郑成功收复与开发台湾的功绩,台湾人民在台湾各处建造各种祠庙来祭祀这位英雄。

台湾还以“成功”来命名学校、道路等,如:成功大学、成功国校、成功路、成功桥、成功市场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台湾对郑成功的崇敬与怀念。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贡献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350年前今天,1662年1月28日,中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被其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
  • 孙中山在病逝前的1924年广州演讲最后提到,“如果能把三民主义详细来读过,详细来了解,那麽,诸君就懂得怎么样来立志救中国。”
  • 78年前的今天,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叛乱,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
  • 77年前的今天,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在南京,约30万人在一个半月间失去生命,恶魔以日军之手现出自己的狞笑,留给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沉痛的教训,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而研究发现,“南京大屠杀”惨案背后,隐藏着一个幕后黑手。
  • “这里是明慧广播电台”、“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明慧广播电台”,自2005年12月30日开始,明慧广播电台的问候传向大陆。开播9年以来,深受各界听众的欢迎,同时面对法轮功学员、各界民众、与参与迫害法轮功者,扬善除恶,力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
  • 中国著名律师高智晟曾获得3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长期失去自由的高智晟于今年8月7日出狱,但仍遭到中共公安的严密监控,被软禁在家。由新唐人电视台历时两年制作的电影《超越恐惧:高智晟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试映引发轰动,也再现了这位“当代中国良心”律师的传奇经历。
  • (大纪元记者古清儿综合报导)27年前的今天,1987年1月16日,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被指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在中共党内被保守派元老邓小平等人逼迫下辞职。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突然去世,成为后来“六四事件”的直接导火线。因此,北京当局一度在很长时间内忌讳提及胡耀邦的名字。
  • 14年前的今天,2001年1月23日,中共在天安门炮制了一出自焚假戏,用来栽赃法轮功,随后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场文革式的最大规模的政治迫害运动。
  • 这位被一个政权如此害怕,却又被人民如此热爱的歌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1月27日为南宋名将岳飞的忌日。873年前的今天,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和“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岳飞不仅忠义可嘉,而且在家对母尽孝,于军中带兵,严守“仁、信、智、勇、严”,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虽然岳飞被奸臣害死,但岳飞的风骨和忠诚却世代为人所传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