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效果不明显 中国明年通缩压力大

人气 2321

【大纪元2015年11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刘毅报导)中共官方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3%,再次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已经连续44个月为负值。业界普遍认为,大陆经济依旧面临下行压力,通缩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降息、降准仍是必要手段。但也有观点认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共央行已经多次降息、降准,但对经济增长刺激效果并不明显,明年中国依旧面临通缩压力。

数据低迷 降息、降准机会仍存

中共统计局11月10日发布了今年10月份的CPI和PPI数据。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3%,较9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也再次低于1.4%的市场普遍预期;PPI同比下降5.9%,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近六年的最低位。

CPI和PPI数据公布之后,业界普遍认为当前低通胀压力明显增大。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杰认为,随着物价上升压力下降,在大陆经济增长乏力和出口环境不利双重因素影响下,货币宽松仍存在加码空间。他说:“预计后期货币政策偏向宽松,年内再次降准、降息预期仍在。”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则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有媒体表示,令人担忧的是,9月、10月CPI同比涨幅的下降是和环比涨幅回落同步的,说明新涨价因素力量减弱是导致CPI回落的主要原因。有机构预测,不排除CPI在年内后几个月继续走低的可能,进而导致低通胀风险进一步加大。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胡艳妮认为明年通缩阴影存在,经济下行概率较大。

降息、降准效果有限 应依靠改革

香港专栏作家江宗仁认为,中长期来看,会继续减息、降准,但本轮(2014年下半年开始)已6次减息5次降准,力度较2009年救市更大,但既阻止不了PPI继续深度下跌,亦拦不住CPI稳步下滑。若说中央不顾一切对抗通缩,最终采取零息政策的话,存款利率尚有1.5厘的下降空间,但在美息上升的环境下,这样做会令资本出走加剧,人民币亦会面对空前贬值压力。因此,既要加码宽松刺激物价,但又受制于息差引起的资本出走、汇率问题,明年政策、经济及金融市场状况,较今年更棘手。

中共体制内官员也认为仅仅靠降息、降准解决不了问题。路透社10日消息,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说:“PPI持续44个月连续下降,显示工业领域压力很大,工业领域通缩已经明确。”他表示,目前最主要的是降低融资成本,但这不是靠降息、降准能解决的,仍要依靠改革。

货币政策之外 当局将展开财政强刺激

中共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在“财新峰会”上提,要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

大陆财经人士刘晓博认为,李克强所提的“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要突破3%和60%的红线。

刘晓博表示,这表明一轮新的财政强刺激将全面展开:赤字率会有所上升,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会扩大。因为在现行体制下(中国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国企),通过财政发力比通过货币政策放水也许短期效率更高(长期看未必)。

刘晓博说,希望在刺激政策加码的同时,改革也能如期加码。否则,新一轮刺激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负债率的再度飙升。而中国的整体负债率已经高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3%的赤字率红线是指一个国家年度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当年GDP的3%,超过了就意味着赤字率偏高,有风险。按照西方通行的标准,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不应该超过GDP的60%,如果超过,就有债务偏高的风险。中共财政部长楼继伟曾称,2015年的预算赤字率实际上是2.7%。中共各级政府的实际债务率刚好达到了60%。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不好,很多经济学者呼吁中央减税。

中国经济持续放缓

中国经济增速在持续放缓。官方数据显示,中国CPI同比涨幅在最近逾一年时间一直在2%下方徘徊,只有今年8月达到2%。同时,大陆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以及海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持续去库存,也导致PPI同比已经连续44个月下降。

最新发布的10月进出口数据双双逊于预期,中国以美元计价10月出口同比下降6.9%,结束此前三个月降幅逐步收窄之势;进口同比下降18.8%,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双位数跌幅。表明外贸已经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退出,经济的另一支柱——房地产投资短期亦难见起色,经济下滑可见一斑。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顾潇啸认为,总体通缩已成现实风险,下调四季度CPI预测至1.2%,下调2016年CPI预测至1%。#

责任编辑:刘晓真

相关新闻
人行降息降准  三农小微企业再定向降准
中国股市再暴跌 央行25日宣布降息降准
陆股崩跌 央行宣布降息降准
陆降息降准刺激 新兴市场创2年最大涨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