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温嫔容医师

在针灸过程中欣赏宇宙奥妙1

文:陈柏年
font print 人气: 267
【字号】    
   标签: tags: , ,

温嫔容中医师将勤学苦磨、临床十多年的经验集结出版,希望洗刷社会对中医的责难,了解传统医学的可贵。睽违仅仅一年多,温嫔容中医师的第二本书《拍案叫绝——中国针医术》甫出版就热销一空。

《拍案叫绝——中国针医术》成书过程六年,从上万病患中悉心拣择一百个精彩医案。(博大出版社提供)

《拍案叫绝——中国针医术》成书过程六年,从上万病患中悉心拣择一百个精彩医案,不但是读者日常养生食疗、引进心灵活水的最佳良伴,也是初入中医时,考虑进针取穴、看诊的极好教材。面对佳评如潮,温嫔容却说:“其实写书的过程,心里是非常沉痛的!”

医者的洞见与憾痛

温嫔容引述哈佛大学对媒体网路资讯的调查,发现有些媒体提供的医疗资讯,有高达60%是错误的。更骇人的内幕是医疗护理界被庞大的利益财团所操控,知识分子沦为利益财团的打手:医疗系统也积极鼓吹患者消费,大肆卖药,依照业绩抽成与升职。于是病患做了太多不必要的检查、吃下不必要的药物或健康食品,无缘无故动了手术,甚至有时“来治一个病,附送你好几个病”。

她说:“看了以后很不忍心。因为发现到很多的病是医生造成的,但有的不是医生故意,而是医生接受的讯息也被操控,也被误导。这跟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大大违背。”

温嫔容曾看过一位老妇因一次腹痛,竟在一切检验结果正常状况下,被切去肝、胰、胃等一部分器官,胆则全部切除,此后病魔缠身而求助无门;还有一位30岁的出家尼师在医生说服下切除子宫,说是可以免除经期困扰,岂知17年后一直都处于更年期状态,因无法和脑下垂体对应回馈藉以缓解。

她还告诫一感冒就给孩子吃维他命的妈妈,美国一年有五万例儿童因维他命中毒的案例,且美国卫生署一直想通过法案将维他命列为违禁品。即使说出真话会“挡人财路”,她仍本着良知力挽狂澜。温嫔容谦虚的说自己并非医术最高者,比她厉害的不在少数,中医高手很多在民间。然而自己在能耐有限、知名度不高的状况下,勇于将勤学苦磨、临床十多年的经验亮剑出鞘,很大的原因是希望洗刷社会对中医的责难,了解传统医学的可贵。

她说:“我想让大家脱离中医的许多歧视与误解。做为一个中医师,他们的学养都是要求修德行、心要静,不会想跟人家争辩,所以变成整个社会媒体视听都是西医发声,中医很少发声。有些病人一进门就说西医叫他不能吃中药。有些疑难杂症最后转到中医试试,治好说是幸运,治不好说是中医不科学。当我们接到最后一棒,却承受最多的责备。有的时候觉得很委屈啊,对我们是很大的批评与打击。”

此外,她在这个滔滔浊世中大声疾呼,更希望在病痛的苦难中唤醒世人蒙尘的心灵,重返自然。温嫔容说:“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自然最健康,心是最强的药,人体都有自行修复的机制。”而这样坚强的信念与体悟,来自她在临床苦思与深得中医奥秘的成果。

上下求索望尽天涯路

接触中医20年,针灸达200万针以上,温嫔容深叹中医奥妙无穷。(刘佳柔/新纪元)

一路走来,温嫔容的心路历程,可以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来形容。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面对浩瀚如海的医学典籍与各种医论,感到既茫然又徬徨,即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那般渺小。想要从师问学,却苦于时间与财力的不足,惶恐的心境难与外人道。历经一段艰辛摸索,才确立自己的方向。她说:“慢慢的,我不相信没拜师自己不能学医,因为拜师后,可能就被局限在一定的思路、派系,也许我没有特定的师承虽然很艰辛,但思维不受限制。”于是,她开始在无涯的医典与医案中泅泳,奋力登高望远,确立自己的目标。

尔后,她勤奋埋首研究医理,为诊治病患殚精竭虑。正如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地执著求索。她说:“我常常思索患者如何得病、怎么医治,也在想中医到底是怎样的医学?中医到底是学出来的?还是悟出来的?”由于中医不只是知识性的,是讲宇宙天人合一的健康道理,因此无法从技术与物质层面一窥全貌。正如《黄帝内经》中要求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说明“中医功夫在医外”,除了熟谙人情世故,还要有高深的文化涵养与修为。

这段期间,温嫔容常常感到中医玄妙与不可思议:“固然很多病人是让我治好了,但是说真的,有时我是糊里糊涂的把他治好,我只是调和他们的气血和阴阳而已。”明明被西医铁口直断不久人世的患者,却奇迹式地康复,令她疑惑到底“西医治病明明白白等死算救人,还是中医治人糊里糊涂的活着算高明?”求索过程中,时常会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迷茫感,她说:“当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寂时刻也常常有。”

然而“越伟大的道理往往也越简单”,在孜孜矻矻深研多年,终于迷雾尽头豁然开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相信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符合自然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境界至此更上层楼。

慧然独悟 通晓治病之方

台中明慧中医诊所院长温嫔容于驻法大使馆做针灸与按穴养生讲座获得热烈回响。(董憓陵/大纪元)

西医手中束手无策的病患,有些在温嫔容诊治下妙手回春,她说:“历尽千回百折风风雨雨,行医的过程,就像《中庸》里面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我就在想,这可能叫做‘诚则灵’。”

医师心诚药则灵、断病如神,是因《黄帝内经》所言,医者达到“识神”、“独悟”的境界。她说:“一个人粗浅活动表层的意识活动停止,静下来的话,就会引发潜在自性、智慧的功能,达到如有所悟的境界,而能‘耳不闻,目明心开’,学问深时气自平,这就是‘慧然独悟’。对治病的瓶颈困境,常常因此茅塞顿开。因为我非常诚恳地在治病,念头很正,或许天地也会助一臂之力。”

读者常会为温嫔容似有神通的表现啧啧称奇。她引述《黄帝内经》中“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的观点,解释中医本就是玄妙超出物外的科学:“神无形,道是形而上,‘守神’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比较高明的医生。像病人一来,我已经知道他要生什么病,就会告诉他要注意什么,以后他就真的可以趋吉避凶,能比较平安的过日子。”

当然这样的修为并非一蹴可几。《黄帝内经》说一个医生具备的基本涵养,是要“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才能“出神入化”。温嫔容解释在学时,曾有老师说做医生是带天命能调动天兵天将降伏病魔的。她感觉念头正时,天兵天将自会倾力相助。她说:“我有时功夫不够好,也会被病人的病魔打倒、也会因此而生病。还好我现在学炼法轮功,有时遇到治疗瓶颈,常在炼功中灵机一动:可以针哪个穴位,可以用哪个药。很奇妙的,经由这个思路出来的效果都很好,可能就是要守着真善忍,真的是为病人好而不是为私。”

明慧中医诊所院长温嫔容10日为台东都兰村民义诊。(龙芳/大纪元)

@(待续)

--转自新纪元周刊 (第423期2015/04/09)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张俊杰说,绘画不是技术而是心术,做一个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绘画的基础,艺术的境界走到高处,表达的是对自然与万物的爱。提升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结合,不断提高层次,是没有止境的。
  • (shown)接待WASC考核官的飞天艺术学校校长、主任看上去都气质高雅,老师们也个个都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自信的活力。一查简历,这些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剑桥、普度、史丹佛等名校的博士、硕士,艺术老师也来自世界一流的艺术团队。飞天学生不但成绩突出,气质更是出类拔萃。学生们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间都有一种传统的贵族气息。这在现代化、自由化的美国,哪怕是其他私立学校也是很少有的,这让WASC官员们感到很诧异。
  • 台湾彰化县有位6年级生吕绍楠,从路边摊开始创业,甚至一天才卖出3双鞋,经过九年的时间,如今成为100多家通路的大盘鞋商,并且自创花布鞋,打造MIT台湾制品牌,成功行销国内外。
  • 一位生活在台湾后山乡村的农夫,陈嘉欲言谈间却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豪。品味他的茶叶、品尝他的水果、了解他的生活态度,发现他的自豪来自于他坚持传统的价值,从而建立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对人的尊重友善和对万物的珍惜,一种无愧于心的自豪。虽然忙碌,却忙得快乐、忙得知足,还在忙中抽空参与慈善事业,尽自己能力帮助弱势族群。因为陈嘉欲发现“助人是很快乐的事。”
  • (shown)首位联合国中央紧急救援基金的韩国籍咨询委员韩飞野,为了兑现向父亲许下的承诺,韩飞野逐步成为旅游冒险家、人气作家、国际救援活动家。总形容自己是一朵野菊花,尽管属于自己生命的花朵才刚绽放,被外界称为“风之女”的韩飞野,自许是“光的女儿”,带给人温暖与光明。
  • (shown)在韩国传统艺术领域,崔贞仁的名字已经成了一张最好的名片。提起她,人们自然会联想她是当今韩国独一无二的刺绣艺术家,她的作品被艺术界人士视为“宝物”。崔贞仁说,作品风格是创作者性格和修养的延伸。她倾注心力与灵魂的作品,绣出的灵动世界被韩国艺术家赞叹“无可挑剔”,在收藏家眼中“件件是宝”。“一幅好的刺绣作品除了要展现作品外表的华丽以外,还要展现出一种健康、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她如此说道。
  •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Miyazaki Hayao),招牌就是一头银白头发、黑色胶框大眼镜,身穿灰黑、蓝、雅白的棉麻衬衫、西装。质朴的外表下,内心却蕴涵惊人的创作能量,以赤子之心的作品,告诉人们要有勇气追求梦想。
  • 郑秀华是韩国公认的最高漆匠,40多年来,他专门从事传统漆器和螺钿漆器工艺的创作。在这一领域,他重新复原了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失传的漆提炼法,从而承传并发展了拥有数千年传统历史的韩国漆器文化。郑秀华的号是“心济”。他说:“‘心济’就是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别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 写诗、作画、著书、藏茶,诗人吴德亮爱茶成痴。不满外来的咖啡竟然征服中国人三、四千年的喝茶习惯,他为了一口气,找“茶”二十年,跑到大陆遍访云南六大茶山,与三千二百年普洱古茶树对话,终得普洱茶真味。
  • (shown)崔钟灿于八年前正式出家成为了和尚,可是“五台山野山参代表”的称号依然跟随他,这也许是因为他与野山参有着无法割舍的缘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