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阁:唐太宗为何借鉴“士农工商”的排序

人气 971
标签:

【大纪元2015年05月23日讯】唐朝名臣魏徵等人遵照唐王御旨,奉命编修《群书治要》,其中就多次提到“士农工商”的合理排序,不仅适合人类生存,也包涵着深刻的治国智慧。唐太宗鉴于历史,借鉴古时“士农工商”的正确排序,制定的经济思想,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非常有规律。在古代重德的社会,“士”作为有道德的读书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国家尚德,有德者居于高位,上下一心国风良正,这就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好现象;如果有德者居于社会的低下位置,国风奸佞这就是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因德是保障社稷坚固的根本,能衍生出方方面面的优良国策,有德行的士从事适当的管理,就会使“农工商”合理的发展,因此“士”在第一位。其次,为了保障人的生存,就要重视农业耕种,“农”之所以要大于“工”和“商”,因为人可以不要“工”生产的产品,也可以不要“商”的商品,但是不能不要“农”生产的产品,何况农业基于大自然,带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特性,因此“农”在第二位。由于手工业所制造的器具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工”在第三位。古时认为商业是“众利之所充,积伪之所生”的根源,所以把“商”放在最后。

魏徵等人总结历朝历代兴衰成败的教训后,主张将农业视为治国之本,对于手工业者制造的器物要以实用为原则,商人流通的货物则以百姓所需物品为主,反对制造奇技淫巧、崇尚奢侈的风气。唐太宗通览《群书治要》,看到其中所述:“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的话,为了社稷百姓的长治久安,唐太宗力行均田,劝课农桑,勤俭约束去除淫奢、为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开垦蛮荒。为后世留下“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的千古美谈。

唐太宗为了劝课农桑,恢复了东晋以后被废弃达数百年之久的籍田仪式,并亲自在郊外主持祭祀仪式。据《旧唐书.礼义志》记载:“太宗贞观二年正月,亲祭先农(祭祀神农),躬御耒,籍于千亩之甸。……此礼久废,而今始行之,观者莫不骇跃。”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很快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时至贞观中后期,大唐出现了“天下大稔,流归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贲粮”的盛世景象。

在《群书治要.管子》中讲到:“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商人入朝握权掌权,财货就会流向上层。“商贾在朝”就容易形成两个弊端,一是官商勾结,二是官员从商。从而导致社会财富聚集到一小部分人手中,社稷腐败也因此而生。如果大力发展商业,就势必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促使社会风气转向骄奢淫逸,这对社稷的长治久安并没有益处。古代先贤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过度主张发展商业。尽管如此,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原大地的经济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或许尚德的国风、士风、民风大力保障着经济的繁庶稳定。

唐太宗也正是看到“士农工商”的正确排序,含有的智慧和理性,因此主政并没有大力推动发展商业,而是以农为本,以民为贵,以民为先的经济思想,缔下的盛世辉煌,今天看来也令众多的经济著作难以望其项背。可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并不落后,反而包涵着极高的治国智慧。因为古人尚德,人的欲望就会得到节制,从而保障自然环境不会污染,自然资源不会过度开发枯竭。

而在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人的贪欲在洪流的冲击下,就会不断的放大。在拜金的现实,追名逐利的世风中,焦躁的思想控制人,不愿意思考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更在欲望的驱使膨胀下,不愿意静下心来反观现实,欲望的可怕。人为了贪欲、利益可以无恶不做,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伐,疯狂的掠夺导致环境污染恶变,人才意识到要注意环保。而几千年的古人提出的经济思想,“士农工商”的正确排序,就已经超前的解决了人类如何在地球上,长久的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问题,现在看来非常的有智慧,既解决了生存的温饱,又防范了环保问题,还未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生生不息。

对比古今,真的发现中国古人的良苦用心、富有远见,他们站在“德”的至高点,洞穿适合人类生存的规律,为后世子孙的长久发展,保存了可以借鉴的更广空间。

责任编辑:尚一

相关新闻
盛世明君唐太宗之书法逸事
七律:集字赞唐太宗《圣教序》
伦敦客:冤案祭奠的中共四次严打
说“史”
说“史” 人气 7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