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斌:汉服归来──配饰(7)

人气 309
标签: ,

【大纪元2015年08月21日讯】

4、配饰

头饰:

笄是商周时对束发之物的一种称谓,战国之后被称为簪子,男女盘头发都可以用,材质有金、银、骨、象牙、玉、木等。梁简文帝《楚妃叹》有“金簪鬓下垂,玉筋衣前滴”的句子。女子通常在十五六岁时举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

步摇钗

钗是女子专用的发饰,《释名·释首饰》中有:“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同簪不同,钗有两个分叉,既有固定功能,又有装饰功能。步摇钗是钗中的极品,是以金银为钗,钗头缀有珠串,插在髻上会因行步而摇晃,所以叫“步摇钗”。明代汤显祖《紫钗记》第三出有:“学鸟图花,点缀钗头金步摇。”

暖耳

暖耳,又称“耳衣”“耳套”“护耳”,是民间百姓冬季御寒、保护耳朵的配饰。暖耳样式很多,有月亮形的、桃形的等等。一般采用棉或丝绸面料缝制而成,外片大、里片小,戴时从耳廓处往里扣。耳套外片上常有绣花装饰。戴耳套的多是小孩或出门在外的成年男人。

胸饰:

方心曲领

宋代以前,官员穿朝服时,只在外衣里衬一件圆形护领。从宋代开始,官员但凡身穿朝服,项间胸前必定套上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璎珞锁片的白色饰物,被称作“方心曲领”。其实际功能是防止衣领壅起,并起到压贴衣领的作用。

璎珞本是佛像颈部的一种饰物,南北朝后随着佛教的传播,演变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颈饰。上部通常为金属做成的项圈,项圈周围垂下各种珠玉宝石,正面长悬挂一块金石碎片。

霞帔

霞帔是一种长长的帔子,相传是从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其形状像两条彩练,下端坠有两颗金玉坠子,用时将其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因其色彩鲜丽,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到了明代,霞帔成为贵妇的正式礼服,不同级别命妇的霞帔纹样、用料都有所不同,须严格与其品级、地位相符合。

5、腰饰

鱼袋

鱼袋是一种鱼形的装饰,通常佩戴在皮革上,是官吏出入城门、彼此联络的凭证。选取鱼形,是取鱼目昼夜不闭,有“常备不懈”的寓意。佩鱼袋由唐朝定制发展而来,到了宋代,只有身穿紫服的官员才能佩挂鱼袋,能够佩戴鱼袋是士人莫大的荣耀。据说在填写个人的职衔时,都需特殊声明。

革带

革带是区分官职高下的附属物。因在革带上附有不同材料制成的牌饰,故有“玉带”、“金带”之称,流星雨唐、宋、明时期。革带通常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鞓即皮带,也是皮带的主件,分为前后两节,前面一节在末端装有带尾,形状以方形为主。带銙一般都在腰部后背,因此若想了解官员的品级,从背后一看便知。穿时为防止袍袖遮掩,须将有带銙的一端朝后,而革带的两端需要朝下,以喻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

蹀躞带

一种有垂饰的腰带,以皮革为鞓,带身系挂什物,如佩刀、算袋、刀子、磨刀石、针筒、火石等。蹀躞带本是北方人的装饰,用于束腰便于乘骑。在胡服盛行的唐代,蹀躞带不进是武官的腰饰,亦是喜欢“女穿男装”的汉族女子的青睐之物。

荷包

荷包是装零星物品的小包,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钱荷包、烟荷包、香荷包等。荷包的造型也是千变万化,常见的有腰圆形、鸡心形、葫芦形、如意形、方形、元宝形······通常男子将荷包挂在腰上或同腰带结合成为束腰的一部分,女子往往系在大襟衣上,装饰性极强。

香囊

香囊也称香袋,包中通常盛放芬芳型草木的枝叶、果实或中草药,如桂花、菊花、艾草、香蒿、佛手等等。也有盛装沉香、速香、藏香等香料成品者,多挂在腰间。中国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香囊辟邪免灾之说。

玉佩

人们习惯把片状的垂饰统称为佩,根据形状不同分为方形佩、鸡心佩等。中国古代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说法,因此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都要随身佩戴一块或几块玉佩,走路时玉佩相互撞击,发出鸣玉之声。玉佩是上层社会人士必备的饰物。

责任编辑:古言

相关新闻
18日丽琦东西服装秀 汉服压轴
河南现“穿越”婚礼 新人着汉服循古制
新唐人《穿越时空互动大展》高雄登场
周若水:咏天韵汉服唐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