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斌:漢服歸來──配飾(7)

人氣 311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08月21日訊】

4、配飾

頭飾:

笄是商周時對束髮之物的一種稱謂,戰國之後被稱為簪子,男女盤頭髮都可以用,材質有金、銀、骨、象牙、玉、木等。梁簡文帝《楚妃歎》有「金簪鬢下垂,玉筋衣前滴」的句子。女子通常在十五六歲時舉行「加笄」之禮,以示成年。

步搖釵

釵是女子專用的髮飾,《釋名·釋首飾》中有:「釵,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同簪不同,釵有兩個分叉,既有固定功能,又有裝飾功能。步搖釵是釵中的極品,是以金銀為釵,釵頭綴有珠串,插在髻上會因行步而搖晃,所以叫「步搖釵」。明代湯顯祖《紫釵記》第三出有:「學鳥圖花,點綴釵頭金步搖。」

暖耳

暖耳,又稱「耳衣」「耳套」「護耳」,是民間百姓冬季禦寒、保護耳朵的配飾。暖耳樣式很多,有月亮形的、桃形的等等。一般採用棉或絲綢面料縫製而成,外片大、裡片小,戴時從耳廓處往裡扣。耳套外片上常有繡花裝飾。戴耳套的多是小孩或出門在外的成年男人。

胸飾:

方心曲領

宋代以前,官員穿朝服時,只在外衣裡襯一件圓形護領。從宋代開始,官員但凡身穿朝服,項間胸前必定套上一個上圓下方、形似瓔珞鎖片的白色飾物,被稱作「方心曲領」。其實際功能是防止衣領壅起,並起到壓貼衣領的作用。

瓔珞本是佛像頸部的一種飾物,南北朝後隨著佛教的傳播,演變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頸飾。上部通常為金屬做成的項圈,項圈周圍垂下各種珠玉寶石,正面長懸掛一塊金石碎片。

霞帔

霞帔是一種長長的帔子,相傳是從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其形狀像兩條彩練,下端墜有兩顆金玉墜子,用時將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因其色彩鮮麗,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到了明代,霞帔成為貴婦的正式禮服,不同級別命婦的霞帔紋樣、用料都有所不同,須嚴格與其品級、地位相符合。

5、腰飾

魚袋

魚袋是一種魚形的裝飾,通常佩戴在皮革上,是官吏出入城門、彼此聯絡的憑證。選取魚形,是取魚目晝夜不閉,有「常備不懈」的寓意。佩魚袋由唐朝定制發展而來,到了宋代,只有身穿紫服的官員才能佩掛魚袋,能夠佩戴魚袋是士人莫大的榮耀。據說在填寫個人的職銜時,都需特殊聲明。

革帶

革帶是區分官職高下的附屬物。因在革帶上附有不同材料製成的牌飾,故有「玉帶」、「金帶」之稱,流星雨唐、宋、明時期。革帶通常由帶頭、帶銙、帶鞓、帶尾四部分組成。鞓即皮帶,也是皮帶的主件,分為前後兩節,前面一節在末端裝有帶尾,形狀以方形為主。帶銙一般都在腰部後背,因此若想瞭解官員的品級,從背後一看便知。穿時為防止袍袖遮掩,須將有帶銙的一端朝後,而革帶的兩端需要朝下,以喻示官員對朝廷的忠順。

蹀躞帶

一種有垂飾的腰帶,以皮革為鞓,帶身系掛什物,如佩刀、算袋、刀子、磨刀石、針筒、火石等。蹀躞帶本是北方人的裝飾,用於束腰便於乘騎。在胡服盛行的唐代,蹀躞帶不進是武官的腰飾,亦是喜歡「女穿男裝」的漢族女子的青睞之物。

荷包

荷包是裝零星物品的小包,根據不同的用途可分為錢荷包、煙荷包、香荷包等。荷包的造型也是千變萬化,常見的有腰圓形、雞心形、葫蘆形、如意形、方形、元寶形······通常男子將荷包掛在腰上或同腰帶結合成為束腰的一部分,女子往往系在大襟衣上,裝飾性極強。

香囊

香囊也稱香袋,包中通常盛放芬芳型草木的枝葉、果實或中草藥,如桂花、菊花、艾草、香蒿、佛手等等。也有盛裝沉香、速香、藏香等香料成品者,多掛在腰間。中國民間有端午節佩戴香囊辟邪免災之說。

玉佩

人們習慣把片狀的垂飾統稱為佩,根據形狀不同分為方形佩、雞心佩等。中國古代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說法,因此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都要隨身佩戴一塊或幾塊玉佩,走路時玉佩相互撞擊,發出鳴玉之聲。玉佩是上層社會人士必備的飾物。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18日麗琦東西服裝秀 漢服壓軸
河南現「穿越」婚禮 新人著漢服循古制
新唐人《穿越時空互動大展》高雄登場
周若水:詠天韻漢服唐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