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周文王行刚健布厚德 翦除伐纣之阻

文/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736
【字号】    
   标签: tags:

文王经过七年的“羑里之厄”,出狱时已是鲐背之年的老者(已91岁)。这位上有杀父之仇、下有丧子之痛的老人在出狱后再次面对纣王时,心中除了大任赋予的圣者之心,承载的上天使命之外,也剔除了个人的爱恨。

透过历史折射的那道缝隙,似乎可见文王的双眼,透彻着笃定的安祥。在巍巍的圣者心中,那盏伸展的天平,像是安置在苍宇的两极,稳稳的承载着天命。

据《尚书大传》记载,文王出狱后,在他在位的最后七年,不仅礼贤下士,亲自下田耕种,以身垂范勤俭,而且还带兵打仗六年,降伏了虞国和芮国,清除了昆夷、密须、黎、邘、崇等国,为武王将来翦商伐纣作足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不得不说是件极其艰苦的事。文王的忍辱负重,也像他推演的六十四卦,既有乾卦的刚健,又有坤卦的厚德,于天于地统领一方。

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

当时,虞(山西平陆县)和芮(山西芮城)两国都是商王朝西方的属国。两国的国君因为争夺土地产生纷争。由于纣王无道,所以他们就去找德高望重的文王进行裁决。当他们进入周的国境后,只见种田的人互让田界,民风处处流淌着谦让长者的气息。虞、芮两国国君还没见到西伯侯,就已经感到惭愧。于是彼此商议道:“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人引以为羞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取羞辱。”

于是他们谦让着各自返回了家园。“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的厚德感化了虞、芮两国争吵不休的国君,唤醒了他们心中礼让的天性。诸侯听到此事后说:“西伯盖受命之君。”西伯侯应该是那位承受天命的君王吧,所以他的善德能在无形中化解两国的纷争,因此临近的诸侯都以文王为典范,纷纷前来归附。

文王在讨伐密须国前,问姜子牙:“现在讨伐密须国,是否合宜?”姜子牙说:“向来先王只伐叛道不伐恭顺;只伐险阻,不伐平易。”文王觉的很有道理,于是就率兵攻打肆虐的密须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密须国的上空突然出现一道贯日而过的彩虹,当空高挂非常的绚丽。密须国百姓认为这是圣主明君亲临的征兆,于是举众和议将自己的国君捆绑起来,交给了周文王。

对于文王的“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孔子以二字“大哉”予以感叹。文王没有任何刻意的行为就会使人发生变化,没有有意的做任何事,就已接近了成功。孔子以“文王之道,其不可加”,在青史留下无限的咏叹。

文王结系 不役旧臣

周文王讨伐崇国,行至黄凤故城时,他的袜带散开了,文王看看四周环顾左右,没有可以令其为自己系袜带的人,于是文王自己就把袜带打结系好。姜子牙看到后问:“主君为何自结袜带?”文王说:“寡人听说上君对于和他相处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老师;中君对和他相处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下君对和他相处的人,都看作是供自己役使的人。现在寡人虽然不贤,但与寡人相处的都是先君的旧臣,所以没有可以令其系袜带的人。”

纣王的心腹崇侯虎所居之地是崇国,文王听闻崇侯虎乱德败政,于是决定讨伐 。讨伐崇国的战况非常的激烈,周军将士动用了许多攻城器械,仍然攻打不下来,过程充满艰辛。文王下令暂时退兵后,他独处一室反思自我,这次讨伐崇国太过于依仗刑具兵革,号令将士也太过于疾言厉色。将士无法攻下崇国的城墙,这正是上天的警醒,不要专恃武力,而要勤修仁德。文王重德修身的治国之道,最终帮助他解决了崇国之患,使武王伐纣不再有后顾之忧。

文王攻克崇国的凯旋,有诗咏赞道: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文王的威望和盛德,犹如奔腾的骏马,飞驰而过,令人两耳生风。为了使天下安宁,安保国运昌盛。文王受命于天,带军所向披靡,神武大功攻克崇国。时人以“文王烝哉!(意为文王圣明)”表示他们心中的感叹!

纣王狂妄 不虞天性

当周文王打败了黎国以后,商朝的大臣祖伊闻听消息后非常恐慌,立刻觐见纣王告知此事。祖伊说:“天子!恐怕天意要终止我们殷商的国运了!连贞士和神龟都不能卜出吉祥的征兆。不是先王不庇佑我们殷商,而是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现在上天将抛弃我们,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法典。如今天下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灭亡的。他们说:‘皇天为何不降威严示以惩罚呢?’天命不再,大势已去,现在大王将要怎么办?”

纣王听后,狂妄的大笑起来,不屑一顾的说:“寡人的一生,福命不是在天吗?”祖伊反驳说:“大王的过失太多不修仁德,得罪于上天,难道还要向上天祈求福命吗?”纣王的暴虐到了天弃人怨,祖宗都无法庇护的地步,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经始灵台 德及枯骨

周文王为民祈福建造灵台,到修建池沼时,挖地挖出了死人的遗骨,管理工地的官吏把这事报告给文王。文王说:“更改安葬。”官吏说:“那可是无主的骸骨。”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国的人,就是一国的主人。寡人本来就是他的主人,还到哪儿去找他的主人?”于是吩咐官员备办寿衣棺木安葬遗骨。天下诸侯听说此事,赞叹到:“文王真是贤君,连朽骨都受到他的恩泽,又何况是人?”

自古流传着一首诗歌,歌颂当时百姓受文王感召,踊跃出力建造灵台、挖池沼,不日速建的和乐景象: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读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读优)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读贺)。王在灵沼,于牣(读任)鱼跃。”

诗歌描述的景象,不仅百姓欢呼雀跃,极其踊跃,就连灵沼的小鱼,都欢快踊跃的跳着,可见当时文王与民同乐的盛况。

文王之囿 民以为小

文王的厚德荡起的花絮,也成为后世国君议事的依据。战国时齐宣王就问孟子:“文王的猎场七十里,百姓都还觉的小;而寡人的猎场只有四十里,百姓就认为很大,这是为何?”孟子说:“文王七十里的猎场,百姓可以随便出入捕禽猎兽、砍柴割草,这是与民共享的猎场。所以百姓认为它小,不是很合理吗?而国君方圆四十里的猎场,如果百姓擅自闯入,捕杀麋鹿,就照杀人之罪处决。国君的捕猎场,是陷害百姓的巨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同样合情合理吗?”

随着古籍的字里行间吹动的君子德风,静静的聆听来自《诗经》的歌咏: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谨慎正大光明。天命决定,商的子孙成为周的属臣。上天既已降下天命,商朝子孙从此就要臣服于周。这些记载在经史的淳厚古风,今天看来即如清风,又如长虹贯穿古今,领衔天命赋予的王者至尊。#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不仅如此,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 商朝的纣王,是个非常暴虐的国君。人民对他非常痛恨。当时,周国是商朝的一个附属国。周国的国君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国家,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他很得人心,因此许多诸侯国,都背离商朝,归附了周国。
  • 史上比较著名的预言家有周文王姬昌、周丞相姜子牙、三国诸葛亮、唐李淳风、袁天罡、宋邵雍、明刘伯温,国外的不计。
  • 史上比较著名的预言家有周文王姬昌、周丞相姜子牙、三国诸葛亮、唐李淳风、袁天罡、宋邵雍、明刘伯温,国外的不计。
  • 商朝的纣王,是个非常暴虐的国君,人民对他非常痛恨。当时,周国是商朝的一个附属国。周国的国君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国家,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
  • 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后人,也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他重修后稷、公刘(稷的第四代传人)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
  •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生下了儿子昌,有圣贤的祥兆,古公想把王位传给昌,他的长子和次子就去了南方,把王位让给了季历。季历继位后,继续实行古公的德政,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了他。
  •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兴国、武王克商的首席谋臣、西周的开国元勋,也是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据说,他还是中国最早的预言《乾坤万年歌》的作者。
  • 朝的纣王,是个非常暴虐的国君,人民对他非常痛恨。当时,周国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周国的国君姬昌(周朝建立后追尊为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国家,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
  • 为什么中国人管妻子都叫太太、内人?据说,“太太”一词,源自“周朝三太”:太姜、太妊、太姒。这三位妻子都非常伟大,分别是周朝八百年江山开基创业的前三位君王——太王、季历、文王的妻子。婆媳三代,个个诚庄恭敬,行为处处合于道德规范。 “三太”母仪天下,施化家国,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后世便尊自己妻子为太太,希望自家妻子的贤德可比这三位国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