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慢就业”背后的真实现况

人气 345

【大纪元2016年10月05日讯】随着新一轮“就业季”的到来,人们的视线又开始聚焦到那些即将毕业、正步入求职阶段的大学生们身上。与往年扎堆“金九银十”、期待快点找到工作的“急性子”有所不同,今年的大学生却被视为是踏上了一条“慢就业”之路,意思是“毕业后不急于就业”。

在一些媒体及专家眼中,大学生的这种“慢就业”状态是一种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的“多元选择”。有专家表示,“毕业后马上进入工作,准备买房结婚的生活已经是过去式”,“如今大部分的毕业生……对于赚钱没有迫切的需求”,“很多大学生思想比较新奇,会选择新媒体或者当网红等职业”。简言之,“慢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在毫无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为了彰显个性、活的与众不同而做出的自主选择。

相比专家强调“个性”、“多元”,媒体则更倾向于上升到理性高度。有文章指出,“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的学生是理性就业”。这些学生正是因为“坚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而选择了“从长计议”,他们希望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考虑长远的工作安排。为了佐证这一选择的合理性,媒体还援引出西方发达国家为高中或大学毕业生所制定的“间隔年”方案,即“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或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从上述或“多元”、或“理性”的选择中,我们万不可忽略一点,那就是媒体和专家的观点其实都暗含着一个前提——“慢就业”之外还有诸多选择。换言之,只要大学生们想就业,是不愁没有机会的。这样一来,“慢就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有班上但不想上,只因为“不走寻常路”,或者“歇两年”也是人生长远规划中的其中一项。

不得不说,这样的选择是无比幸福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如此残酷、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这些人还能选择“不急于就业”,除了心态使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已拥有能够支撑这种心态的经济实力。比如在中国,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有“老”可“啃”,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有相关的福利政策,能为不立即就业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经济援助。那么除此之外呢?在中国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组建起来的家庭中,有多少孩子能够底气十足的选择“慢就业”?对于那些读大学就是奔着“有学历好就业”而来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慢就业”果真是他们所期待的选择吗?

毕业了不工作,的确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能规避就业压力,则更是一种大多数人都向往的理想状态。然而,关键问题是,中国更多的等着一毕业就能自谋生路、甚至是养家糊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所面临的境况却是无业可就,无从选择。对他们来说,在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万幸,哪里还会有“慢就业”之类的台阶下?于是,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无爹可拼的人即便将自己的“研究生学历”改回“本科学历”,也要铆足了劲去竞争那些针对本科毕业生所提供的薪酬略低的工作。

此外,就业宜“快”不宜“慢”,也是一些相关政策所极力促成。比如面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招聘的单位和就业机会远远多于“非应届”,在薪资待遇、落户的可能性等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整个大学第四年几乎都会腾挪出来,为学生找工作提供充份的时间。就连就业单位也纷纷赶在这样的黄金时段,集中一切力量来寻找优秀人才。在这种情势下,有哪个大学毕业生还会不紧不慢、挑三拣四?若真有这样的,那必然是胸有成竹,已找到了好工作。

不难想像,若就业与生存紧密相关,相信没有人会让自己慢慢的拖延下去。当现实的惨烈与内心的夙愿背道而驰时,将“毕业即失业”美化之后所提出的“慢就业”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多元选择。说白了,就是一种失业状态而已。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201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创记录 找工作更难
中共人社部:727万毕业生就业率仅7%
大陆花钱买工作风行  关系网要硬要有钱
大陆经济日渐下滑 白领找工作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