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19)

【故国神游】濯缨濂溪水 洗心莲花宫

作者:宋紫凤

颐和园长廊绘画中的周茂叔爱莲图画(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39
【字号】    
   标签: tags: ,

道州营道县有濂水之源,东流十里,左曰龙山,右曰象山,周敦颐的祖居就在这里。旧时,濂溪有桥,桥有小亭,十三岁的周敦颐常常钓游其上,吟风弄月,至今为父老传谈,谓其志趣高远,不与俗人同调。

此外,附近还有一处岩洞,名为月岩,亦是少年周敦颐常常流连忘返之地。这月岩很有些特别,其中高敞虚明,圆满如月。有东西两门,东门始入,见洞中如上弦月,西门始入,见洞中如下弦月。这些在周敦颐看来不只是有趣,更有些神秘。徘徊月岩之下,眼前的阴晴圆缺,此消彼长,动静变化似乎在开示着某种不可言说的秘谛。对于这些秘谛的思索、求证,使得周敦颐在日后终成为北宋理学之开山,更被尊为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一位博学精思的鸿儒。他与另一位北宋理学开山、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都曾见过陈抟老祖的《先天太极图》。所不同的是,邵子以象数说太极,周敦颐则以文字说太极,而作《太极图说》,说之不尽,又作《通书》,解说太极之理。不过,太极者,宇宙之奥秘,虽圣人未可尽知,所以周子之学,贵在翊赞道德,他遵循由“无极”而“太极”,再到“人极”之立说,强调“至诚为圣人之本”,“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德。

可以说,周子之学,即使在两宋理学大家中,亦是人所宗之。如洛学开山二程兄弟——明道先生与伊川先生即是在其父之引荐下,得与周敦颐亦师亦友。彼时,十五六岁的程明道正锐意科举,想不到拜聆周敦颐的一番高论之后,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而周敦颐则以太极图授之,程明道如茅塞顿开,于周子之人品、学问无不叹服,每与人言“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又如理学集大成者闽学开山朱熹亦最为推重周子。他宣扬周子学说,作《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率弟子一访周敦颐的濂溪书堂,瞻拜濂溪遗像,赋诗而赞“竦瞻德容睟,跪荐寒流碧。幸矣有斯人,浑沦再开辟!”,以致其高山景行之思。

理学大家如此,至于他人对先生的仰慕之意亦可想知。嘉祐四年,周敦颐在合州任上时,左丞蒲宗孟从蜀地来谒,初见先生,相谈三日夜,退而叹曰:世有斯人与。佩叹之余,蒲宗孟还决定将其妹嫁给四十三岁的周敦颐,几与宰相李迪将侄女嫁给年近半百的孙复以致尊贤之义的佳话相媲美。王安石一向心高气盛,而他与周敦颐畅谈数日后,亦为其折服,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说起周敦颐的道德学问,字字皆从实修中得来。庆历五年,周敦颐在南安任上。其时,有人犯法,罪不当死,但转运使王逵要判其死罪。这个王逵正是后来被包拯弹劾七次才被罢免的当朝宠臣,极有势力,为人横暴,周围官吏对王逵唯命是从,只有周敦颐敢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不稍让步,忿然道:“这种官还可以做得吗?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遂将手板与告身上交,要弃官而去。周敦颐义正辞严,王逵竟为之气短而敛手,囚犯终得不死。后来王逵没有为难周敦颐,还荐其知彬州。乃知,人之求正也,虽邪物宵小也要避之三舍。而周子其人,盖周子所谓“中正仁义”者也。

在这些关乎仁义道德的大事上,周敦颐与王逵非常的较真儿,而自己遇到不公或为人误解时,却憨厚得有些糊涂。嘉祐六年,周敦颐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在这里他第一次与知州赵清献公有所交往。此前有人在赵清献面前诋毁周敦颐,而赵清献公也是个铁面清官,故而对周敦颐很有些严厉,周敦颐却处之超然。所谓日久见人心,后来赵清献了解了周敦颐之为人,竟执手而叹:“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说起来,这才见古之君子的真诚,让人羡慕。此后二人不仅误解消除,还成为莫逆之交。所谓薄宦有四方之游,未几,赵清献被调回京师,二人临别赋诗,敦颐有句“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清献有句“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木秋”,二人情意之深笃,尽在字里行间中。

周敦颐宦游四方时,有两件事令他一刻未忘。一是家乡的濂水,一是京师的白莲。家乡的濂水,清洁晶莹,可以濯缨,可以洗心。京师的白莲,是周敦颐的舅父郑向见他酷爱白莲,特意为他所植。在寓居舅父家时,周敦颐日对一池白莲,读书其下,身坐白莲,心如白莲,此情此景定格在他的心中。

后来周敦颐赴虔州任上时,道过九江,一访庐山,令他惊喜不已的是在庐山莲花峰下,他见到一溪清水,极似家乡的濂水,又似乎更为清冽,遂以濂溪名之。而莲花峰这个名字亦让他有种说不出的喜欢,索性于山麓之上修筑书堂,名之濂溪书堂,又赋诗以记之。诗曰:“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他所说的元子,是指唐人元结,元结家于“瀼”水之滨。“瀼”者,“让”也,是君子之美德。故而周敦颐以“濂”名水,“濂”者,“廉”也,亦君子之美德。敦颐自谓效元子故事,以溪言志,此诗中所谓“名濂朝暮箴”。而与周敦颐心意相通的友人亦深得濂溪之意,以诗赞之“溪绕门流出翠岑,主人廉不让溪深。若叫变作祟朝雨,天下贪夫洗去心。”又曰“廉名似溪流,万古流不休”。

得此濂溪,周敦颐大为快慰,尝与友人潘兴嗣相约:“异时与子相依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而周子所歌咏的先王之道,果然从此发扬开去,被后世学者尊为濂学,再经程朱之发明,终于光大流长。

是年夏月,濂溪堂前白莲盛开,花气袭人,周敦颐对之如坐莲花宫。他援笔挥毫,饱蘸着莲花的清气,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一阵夏风吹过,幽幽的莲花气弥荡开来,周敦颐顿觉胸中洒落,纤尘不染。他抬眼望去,那一枝一枝的白莲,果然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山下,北伐的大军拔营回师。数日前,他们刚刚收复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准备举兵东向进取幽州之际,周世宗却一夜病倒,不省人事,于是进取计划只得放弃,北伐之师功败垂成。此刻,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将们忧心忡忡,这其中也包括了水陆都部署赵匡胤。他不时驻马回望,一顾再顾。在他的身后,是太行山的北麓,向着东北方向蜿蜒而去。以这条山麓为界,其西北至东南分布着燕云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则是契丹铁骑无法越过半步的长城。自然这些都在赵匡胤的视野之外,而他此刻极尽目力所望见的,是如兵气结成的阵云,弥漫在太行山上,终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誓碑蔽以黄幔,藏于太庙,立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将修文德以致治作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开有宋太平气象。而普天下的读书人,更是生逢其时,得遇了一个属于士大夫的时代。
  • 扶摇子站在太华山云台峰顶,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乱世,天下板荡;其上则是景云含彩,明星璀璨;其内,尽是五行布阵,太极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谓希夷者,听之不闻是为希,视之不见是为夷,不过扶摇子却于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时见云光鹤影,依稀可辨广乐天音,而这些却不是凡夫所能知晓的了。
  • 《逍遥游》写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将“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想来扶摇子以抟为名,图南为字,亦怀大鹏之志,将做逍遥之游。譬如此刻,扶摇子下山而去,如白云之出太华,倏忽之间竟至潞州。
  • 公元988年,这一年是大宋太宗朝端拱元年。所以改年号为“端拱”,自然是为了追迹上古先王无为而天下治的圣功。新元新气象,朝廷也刚刚任命了两位新宰相,一位是开国元勋赵普,一位是后进新人吕蒙正。
  • 吕中说: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这句话道出了终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铁骑曾长驱而入,直捣彼时仍是后晋都城的开封,而他们撤去时,所过之处尽为赤地,劫掠无遗。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原已是大宋天下,但辽人窥觑中原之心却一刻未忘,此外,大夏国亦雄起西北。然而无论是辽人或是西夏人都没能再卷土重来,盖因天祐大宋,遂有杨家将满门忠烈,世代守卫边疆,是为中原之藩篱。
  • 太宗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阳春,东京城外的金明池绿波荡漾,其南的琼林苑亦是春意盎然,新举进士们云集苑中,他们刚刚通过了殿试,又赶赴天子赐宴,这真是普天下读书人的莫大殊荣。此刻琼林苑的春光若有十分,这些天子门生们则占尽了七分,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明媚如早春。
  • 巴东之地有江,江边有亭,名曰秋风。立于秋风亭上,一川江水横亘目前,特别是在波平浪静的时候,独对远水接天,久也不觉其单调。而在这秋风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凭栏而立,望着一叶孤舟,浮在为水汽与宿雾染青的江面上,从早至晚,脱口吟道:“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东县令寇准。
  • 景德元年秋(公元1004年),辽人南侵,大战在即。
  • 人生如酒,初酿寡味,久渐醇厚,至若醇极至清者,非有陈年之酿而不可得。只是不是每一种人生都可抵此境界,而欲抵此境界,必要有一把年纪,且要有一场经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