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

【文史】明成祖虚心纳谏 善待功臣(下)

刘晓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5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接上篇)成祖得天下后,选拔了一批亲信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对待功臣和追随自己的,他采取与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们,并且只要是自己选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对群臣说:“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于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将为秦越,况君臣乎!吾于诸功臣,报之厚而待之诚,常见其善,不见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两得。”如御史曾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情,成祖就对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意呢?”为此,成祖还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让宋晟便宜行事。

对于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和辅佐自己的功臣,成祖也是论功封赏。如其藩邸旧属丘福,在战争中都冲在最前面,履立战功,但却从不争功。朱棣即位后,丘福列功臣第一,封淇国公;朱棣手下的另一员猛将朱能,封为成国公,等等。除了封官加爵外,还赏赐银两等。

功劳非常大的道衍,成祖授之以僧录司左善世之职,永乐二年,又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成祖和他谈话时,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称呼“少师”。不过,道衍最终没有还俗,而是在永乐五年(1407年)时选择隐退,永乐十六年圆寂。

道衍(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重用建文旧臣

当时朝廷中还有一些建文帝时的旧臣,他们虽然归顺了成祖,但做事战战兢兢,顾虑重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成祖下令让解缙等整理建文帝时诸臣的奏章时,只留下有关国计民生的,其余的全部销毁,并说:“……我不是讨厌那些尽心于建文的人,只是讨厌那些诱导建文变坏祖宗规法的人。以前你们是他的大臣,就应该忠于他;今天事我,就应该忠于我,不必曲自隐蔽。”

一些能干的建文帝旧臣还受到了重用,除了解缙,还有蹇义和夏原吉等人。蹇义因大胆直言,被官升左侍郎,后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巡狩北京时,让他辅皇太子监国。当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因为很得成祖的信任,成祖数度命他兼理其它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夏原吉也是一位为政事尽心尽力,大公无私之人,也受到了重用。

曾有人说黄福乃是建文时旧臣,不宜重用,成祖却说:“君臣相处,在于以诚相待,不可存疑。帝王能以诚相待则臣者乐于尽力,如果存疑则为臣者力图免责,谁肯尽心?”

人尽其才

成祖还三令五申地告诫吏部(任免官吏的机构)官员,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并指示吏部官员对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有才能。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此外,还要重视人的德行。成祖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君子敢直言,不怕丢官丢命,因为他是为国家着想;小人阿谀奉承,只想升官发财,因为他是为一己私利着想。”

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朱棣诏令对全国各州县的官吏进行考核,以9年期限为满考核,对那些在满考核中政绩卓著的官吏除嘉奖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职。

礼遇大臣

成祖还时常礼遇大臣。一次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外放做官前来辞行,成祖赐坐与他交谈很长时间,还赐予酒馔和行资。侍读胡广说:“陛下对待儒臣,进退之际恩礼都兼备,儒道感到非常光荣。”成祖笑着说:“朕用儒道治天下,怎么能不礼遇儒者?致远必重良马,粒食必重良农,亦各资其用耳。”

此外,北方冬天严寒,为了不让北京行宫内的群臣受冻,永乐七年,成祖巡视北京时,决定早朝完毕,大臣们可以待在右顺门内的便殿,有事奏报的官员可以依次入奏,无事者可以自去处理政务。

宽严相济

而对于一些官员的错误和罪行,成祖也非常宽宏大量。如对官吏文书中出现的文字错误,成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案牍烦劳,有过错是难免的,只要不是欺瞒,就可以不追究。再如都督程达犯了罪,成祖让其随西平侯沐晟立功自赎。他对侍臣说:“君子的处理之道是对于罪大恶极的绝不宽恕,对于小善也绝不忽视。作为人,谁能无过呢?重视小过而忽视大善,那会使善良的人懈怠。重视小的才能而免除大的罪恶,那会使恶人更加放纵。因此对于恶之难容者,要不考虑其才能;有可使用的,可以忽略其过错。这样做的话,善恶都不会偏离。”

成祖还曾经与侍臣谈论刑赏,侍臣说:“古人认为赏人以官,不如赏人以财。”成祖却认为,这两种作法都没有尽善。如果君王一心爱民,则二者都要重视。要知道财物来自老百姓的辛劳,一定不肯轻易给予;知道官吏是老百姓所养,一定不肯轻易授予。

在明成祖成功的吏治下,各级官员基本都能各司其职,勤于政事,行政效率也比较高,并且出现了一批治国能臣和廉洁的官吏,而这也是明成祖实现其文治武功,带来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学家认为明成祖永乐年间之政绩足以媲美汉、唐。汉武帝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因此,“永乐盛世”实非虚美之评语。
  • 明成祖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时期,足以媲美汉唐盛世。此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堪称首屈一指。《明史》上说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汉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
  • 赵奢是历史上一位名将,与廉颇齐名。他为人非常谦虚谨慎,闲时就向别人讨教兵法;作战时,奋勇当先,而且十分讲究策略,注意采纳下级的意见。
  • 自古以来,纳谏兴国的例子有很多。以汉代为例,元帝、成帝、安帝、顺帝、灵帝,本是平平庸庸的君主。但在关键时刻,也常召集群臣议事,然后择其可行者而实施之。
  • 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远迈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时制度,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树的伟大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摒弃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断的短处。他为人果敢英武,驭臣威严,但并不武断,而是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仅注意守成,而且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进入繁荣辉煌时期。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