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鸣机夜课 子成大器

作者:陆义

她一面纺织,一面嘴里不断地讲解。读书声、讲解声和纺织声交织在一起。(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24
【字号】    
   标签: tags: , ,

蒋士铨,字心余、清容、苕生、定甫等,号藏园,铅山(今江西铅山县东南)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

蒋士铨小时候,家中十分贫困,刚刚四岁时,他的母亲钟令嘉便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因为当时蒋士铨年龄尚小,不会握笔,钟氏就将竹子削成丝,再弯曲成横、竖、撇、捺等各种各样的汉字笔划,拼成字教儿子认。教会了就把它拆掉,另拼别的字,每天都坚持教蒋士铨十个字。到了第二天,又叫蒋士铨用竹丝,把上一天所教的十个字一一拼出来,直到拼写没有错误,才肯甘休。

钟氏教儿子读书时,总是把纺织的工具全都放在身边,膝盖上放着书,叫儿子坐在她的膝上朗读。她一面纺织,一面嘴里不断地讲解。读书声、讲解声和纺织声交织在一起。如果蒋士铨读书稍有松懈,钟氏总是要稍加责打。但每次责罚过儿子以后,她都是立刻又抱着儿子伤心落泪道:“你现在不学习,叫我有什么脸面,见你离家在外的父亲”秋冬季节,到夜半时十分寒冷,蒋母就坐在床上,用被子裹住脚,解开衣服暖着儿子,和蒋士铨一道朗读书籍。读到疲倦了,年幼的蒋士铨就睡在母亲的怀中。过一会儿,钟氏就摇醒儿子,说:“可以醒醒了。”又叫蒋士铨继续读书,往往就这样读书读到鸡叫才睡觉。钟氏的姐姐们曾劝钟氏说:“妹妹你就这么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呢

钟令嘉回答姐姐们说;“儿子多,倒也罢了,正因为就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成材,将来指望谁呢

蒋士铨长到九岁,稍稍懂事了,钟氏便开始教他读《诗经》等古籍,又教他诗歌。尤其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果钟氏生了病,只要听到蒋士铨读书的声音,就能减轻病情,甚至痊愈。

蒋士铨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他考中举人后,即在朝中任中书令。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御史等职。但蒋士铨的一生,不以做官出名,他工诗能文,擅写戏曲,文名极盛。著有杂剧、传奇剧本十六种,其中如写汤显祖艺术生涯的《临川梦》,写民族英雄文天祥事迹的《冬青树》等,都十分有名,在戏曲史上有很大影响。他又是清代的著名诗人,与袁枚、赵翼两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三大家”,著有《忠雅堂全集》。

蒋士铨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中,无疑蕴含着他母亲钟令嘉的谆谆教导。

(《清史稿·蒋士铨传》、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南宋抗金著名将领,本出身于普通农家,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成为著名抗金将领宗泽的部下。他的一生是英勇抗击金兵入侵,为南宋朝廷的安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曾经大败金兀术,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威镇八方。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使金兵闻风丧胆,当时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可见其岳家军,在南宋军民和金兵心目中的威德。宋高宗曾经亲自手书“精忠岳军”四字,制成锦旗,赐给岳家军。
  • 清人徐干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属江苏)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1670)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一直做到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
  • 每天早上,贾玭让贾黄中直立,拿出书卷展开,比量着儿子的身体长度,要儿子每天都要将与他身长相等的书卷读完。贾玭将这叫做“等身书”。
  • 只读正义书,不交坏朋友。这样的孩子必成大器,这是毫无疑问的。
  • 戚继光得到战败的消息,立刻命令各路将士在校场集合,将儿子和那员副将绑到面前。戚继光怒不可遏,当众宣布两人的罪状后,便喝令左右将两人按照军法处死。
  • 孟仁母亲后来亡故,孟仁十分悲痛,不顾朝廷的法令,弃官不做回家守孝。幸而朝廷知道他的孝心,赦免了他的过错。事过之后,仍然让他出来做官。
  • 如果见到韦允读书稍有懈怠,第二天向他请安,韦陟便立在堂下脸色沉重,不跟儿子说话。在他这样严格的督促下,韦允只有刻苦攻读,不敢有丝毫松懈怠惰。
  • 这位方士病重时,将范仲淹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懂得炼银术,我的孩子尚小,不能传授给他,就留给你吧。”
  • 尹会一在荆州当地方官时,石首县的饥民因为饥饿难挨,扬言要哄抢官仓中的粮食。尹会一单人独骑,冒着危险前往劝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