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跨国黑鲔保育会议 研订未来总可捕量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6年09月05日讯】渔业署表示,今天起在高雄举办南方黑鲔保育委员会“第21届延伸科学委员会”会议,是我国第三度主办。会议重点在执行管理程序,研拟2018年至2020年全球总可捕量的管理建议。

渔业署指出,从5日起至10日在高雄主办南方黑鲔保育委员会(CCSBT)“第21届延伸科学委员会”会议,为我国第三度在台主办该项会议。

渔业署说,这次有8个会员国,包括我国、日本、澳洲、纽西兰、韩国、印尼、欧盟、南非及CCSBT聘任的外部独立科学家等,共计约50人参加会议,讨论南方黑鲔(SBT)各项科学研究,以评估南方黑鲔资源现况。之前在9月3日至4日期间,已先召开第7届管理程序及运作模式(OMMP)会议。

渔业署表示,CCSBT成立于1994年,是政府间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的,为透过所有捕捞南方黑鲔的渔业国及该鱼种洄游经过的沿岸国政府间的合作,采取适当保育与管理措施,以达该鱼种资源永续利用目的,是世界上目前唯一针对单一鱼种保育的鲔类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

渔业署解释,CCSBT每年召开科学会议及年会以决定各项养护管理措施,促使资源永续利用。

渔业署强调,南方黑鲔为我国远洋渔船在 3大洋所捕获的季节性鱼种,我国已于2002年8月30日正式加入成为CCSBT延伸委员会(EC)及延伸科学委员会(ESC)会员。研拟订定未来3年南方黑鲔全球总可补量的管理建议。

渔业署说明,CCSBT采取总量管制方式,按该鱼种资源状况订定全球总可捕量(Total AllowedCatch,TAC)后,再分配各国渔获配额方式进行管理。

渔业署业指出,CCSBT为订定一套会员国共同遵循的渔获总可捕量计算模式,避免以往各国科学家常会因使用资源评估参数及模式的不同,造成评估结果差异甚大的争议,除聘请国际知名外部科学家参与外,并自2010年起,决议以管理程序(MP)作为全球总可捕量订定的基础。

渔业署表示,我国每年皆会指派具专业领域素养的科学家积极参与会议,提出我国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与其他会员国科学家共同进行该鱼种资源研究,以监控该鱼种的资源状况,并进行渔获评估分析,提供我国渔业科学研究的贡献。

渔业署解释,这次会议重点在于执行管理程序,以研拟订定2018年至2020年全球总可捕量的管理建议,以利年会进行讨论并订定各项保育与管理措施决策的参考依据。(转自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