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传”系列之九:秦桧(下)

【奸臣传】残害忠良、遗臭万年的秦桧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114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绍兴九年初(公元1139年),心心念念的议和终于实现,高宗与秦桧等主和派大臣万分欣喜,欲大赦天下、大摆酒宴以庆贺。此时忧国忧民的大将岳飞则上表直谏:“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逆耳忠言犹如一盆冷水,道破宋金议和的本质。高宗见之汗颜,秦桧从此妒恨不已,视岳飞为不共戴天的政敌。

岳飞像。(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岳飞像(公有领域)

逐斥异己,戕害忠良

南宋偏安的幻梦,仅仅维持两年多便化为泡影。绍兴九年以来,金廷爆发政变,金兀术以谋反罪处死主张诱降和谈的挞懒,成为掌权者。次年,金兀术单方面撕毁合约,分四路挥军南下,直取河南、陕西等地。高宗这才有所悔悟,重用岳飞、韩世忠、张俊等武将,抵御金兵。

在国家危亡之际,秦桧仍在惺惺作态。《续资治通鉴》载,高宗不怪金人背盟,却为朝中士大夫纷纷投拜敌寇而担忧。秦桧避谈自身议和失败的罪责,顺高宗所言请求惩治那些卖国之人:“自靖康以来,卖国之人,皆蒙宽恩,故习熟见闻。若惩革之,当自今日。”而高宗似乎还未意识到,最大的卖国奸臣就近在眼前。秦桧的党羽趁机附和,并劝高宗不要轻易更换宰相,以免无人主事,高宗亦深信不疑。自此,秦桧地位稳固,始终以和议自任,最终“据之凡十八年,公论不能撼摇矣”。

朝中奸臣当道,战场上却有护国救亡的将士在浴血奋战。几场仗下来,宋兵连连得胜,特别是岳飞带领的“岳家军”以一当百,势如破竹,重创金兵的“铁浮图”“拐子马”,在郾城、小商河、颖昌、朱仙镇等战场上捷报频传。而岳飞直捣黄龙、收复河山的宏愿也即将实现。

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秦桧怂恿高宗再次停战议和,下令解除武将兵权。报国心切的岳飞抱着孤军奋战的信念,欲与金兵决一死战。无奈高宗被秦桧深深迷惑,连下十二道金牌催诏岳飞班师。岳飞纵有满腔铁血,也只得奉命退兵。退兵途中,岳飞不断接到高宗诏令及秦桧的文书,内容无外乎命他疾驰入觐。对此,他只得仰天悲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此一去,等待岳飞的不仅是半生心血付诸东流,更有奸臣残酷无情的报复构陷。《鄂国金佗粹编》载,金兀术曾秘密传来“必杀岳飞而后可和”之语,作为议和条件。这对卖国求和的秦桧来说,既是主子的命令,更是戕害政敌的机会。他知高宗与金交战,不过出于“以战求和”的动机,对功高盖世的武将更心存猜忌。因而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等武将入朝面圣时,秦桧借高宗之手将他们调至枢密院,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大大削弱了宋军实力。

很快,岳飞便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弹劾,赋闲幽居。在无兵无权的情况下,秦桧步步紧逼,假藉岳家军人告发内部将士谋反,牵连岳飞下狱。十月,岳飞及子岳云被投入大理寺,部将张宪也被拘捕入狱。面对冤屈,岳飞仍坦然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并袒露后背所刺“尽忠报国”四字,令主审官肃然起敬,相信此案必有冤情,并据实奏报。秦桧却道:“此上意也!”遂改任万俟卨主审,严刑逼供。而岳飞宁死不肯屈招,甚至以绝食抗争。

岳飞入狱两月以来,众多臣子为岳飞请命,诉其冤情。而奸相秦桧的权势早已渗透至宋之政治、军事、刑法等各个方面,因而他对那些请命者,或贬官或处死,必置岳飞于死地。韩世忠因此事出面质问,秦桧则狡辩道:“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莫须有”经秦桧之口道出,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诬陷之词。

十二月,岳飞被诬称曾有“己与太祖皆三十岁任节度使”等大逆不道的言论,而且在淮西兵变时有受诏不救之罪,因而被秦桧矫诏处死狱中。这样,南宋最为忠义的神将在39岁的壮年之龄含恨而亡。之后,岳云与张宪被斩杀于市。

在此期间,宋金第二次议和达成,史称“绍兴和议”。这次合议,宋廷无将驾驭,只得任凭金人宰割,不断退让,丢掉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而秦桧在冤杀岳飞后,依然屡兴冤狱,排斥异己,犯下累累罪行。

东窗事发,遗臭万年

《宋史》载,秦桧长年受高宗宠信,甚至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病重时,仍能乘轿上朝、免朝拜礼。绍兴二十五年,秦桧临终前,高宗亲自探视,死后追赠他为王爵,谥号“忠献”。以66岁高龄病逝的秦桧,似乎生前身后享尽荣华,直到百年后,才被宁宗下诏夺去爵位,改谥“谬丑”。

但秦桧一生为奸,食君之禄却心向敌国,心怀奸计而冤杀忠臣,无一不是伤天害理、人神共愤之大罪。那么,他果真能逍遥法外并免遭恶报吗?正史虽未言明,但演义、笔记小说已将秦桧残害岳飞的奸计及万劫不复的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岳全传》中提到,秦桧冤杀岳飞前,与妻王氏在东窗下饮酒密议。王氏用火箸在火炉的碳灰上,写下“缚虎容易纵虎难”七字,示意秦桧不得迟疑,应立即处死岳飞。而就在冤杀岳飞后不久,秦桧继续谋害群臣,某日于万花楼上撰写构陷异己的奏本,不料现世报应已至,岳飞忠魂显圣,大骂他:“奸贼!罪恶贯盈,死期已近,尚敢谋害忠良!”

秦桧见之魂飞魄散,从此神昏意乱,后背发痈,饱受病痛折磨。秦桧阳寿未尽,而灵魂已在地狱遭受无穷苦难。他的阴魂曾告于侍卫,自己乃是残害忠良的奸贼,并转告王氏,东窗事发,她也很快要下地狱接受审判,如今懊悔已迟!

秦桧死后,《说岳全传》《喻世明言》等传世经典也描写了书生偶入阴间,亲见秦桧夫妇及其奸党遭受劫难的惨状:披发赤体,带着铁枷,手足被巨钉钉于铁床,遍体有刀杖之痕,留着腥秽的脓血。他们每三日要历遍风雷、金刚、火车、冷溟之大狱,三年后世世转生为牲畜,任人烹剥食肉。

古人亦曾评价,秦桧的罪孽“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南宋立业之初,秦桧以奸细的身份,首倡邪谋以误君误国,迫害忠臣令民心离散。他带给宋王朝的不仅仅是一次次尊严扫地的屈辱合约,更有长达百年的国势衰颓与劫火患难。凡生前不忠不孝、背君叛国者,死后必定遭受无尽刑罚,永无重生之日,这正是天地无私、鬼神明察之道。#

( 点阅奸臣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奸臣之论,古已有之。战国管子言:“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虽是冥冥中天道循环的安排,君主若无法做到亲贤远佞,则必有失政亡国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 宋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首作《奸臣传》,以警示后人。后来历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写尽忠奸善恶、王朝兴衰。“天下治乱 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这句血泪总结的名言,对于今天的国家治乱仍有警示作用。
  • 唐史记载,武则天初即后位,弑杀王皇后与萧淑妃。因淑妃临死前诅咒:“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从此武则天畏猫,宫中不再蓄养。然而讽刺的是,她身边竟出了一个被称为“人猫”的心腹宠臣。
  • 贞观承平世,开元鼎盛时。自唐太宗携领忠臣猛将,开创赫赫基业,至唐玄宗一朝励精图治,中华历史迎来空前的巍巍盛世。然而在玄宗末年,一场“安史之乱”令大唐国运迅速衰弱,成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 历史行进至玄宗朝廷的中后期,几乎成了小人当道、忠臣沮折的乱政时代。谗佞奸臣们相互倾轧,肆意揽权,挥霍着大唐盛世的最后一点福祉。自李林甫为相“养成天下之乱”,后来居上的杨国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
  • 杨国忠继任宰相,大权在握,也令杨氏家族的权势达到烈火烹油的地步。然而他也明白:“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未知税驾(归宿)之所。”他自知无法留下在历史上清白的声名,索性放纵私欲,一味争权夺利。
  • 中唐时期有个男子,祖父是终生清廉勤谨的宰相,父亲是安史之乱中以死抗敌、名垂唐史“忠义传”的慷慨义士。他虽然陋貌蓝肤,却凭借祖上福荫拜得一官半职,又能粗衣砺食泰然处之,时人赞誉他颇承先祖遗风。
  • 北宋,中华历史上最为风雅富庶的王朝。一部《东京梦华录》,一卷《清明上河图》,留存了它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末世繁华,此后便是衰败之始。宋人认为,徽宗朝的“北宋六贼”,正是导致宗社之难的历史罪人。
  • 才子皇帝徽宗醉心艺术,耽于享乐,宫中开支日益庞大,蔡京的改革举措恰好为其奢侈的帝王生活提供资本。在国家太平、府库充盈的假象面前,蔡京又从《易经》中断章取义,提出“丰亨豫大”的谬论,迎合君欲。
  • 烽烟乱世,风雨江南,南宋王朝在万方多难、百废待兴的年代艰难草创,一雪靖康之耻、北伐收复中原,成为赵宋子民义不容辞的使命。而真正的开国历史,却是一段南宋君臣不断屈尊议和、自毁长城的悲辛时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