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乃粒第一卷‧总名

作者:宋应星 译者:李淑芬

天工开物。(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42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粮食第一‧总名

谷本身不代表任何一种特定的粮食,百谷是谷物的总称。五谷是指芝麻、豆类、麦类、粟米(小米)、黄黏米,当时稻米没有包含在里面,是因为以前的圣贤多来自北方,而稻生长在南方,所以在圣贤们的著作中,稻米不包括在五谷中。

但现在全国的粮食中,稻米占十分之七,而黄黏米、粟米、麦类只占十分之三。芝麻、豆类现在被列入蔬菜、糕点、油脂等食品中,为什么他们属于五谷,是根据以前圣贤们的说法。

原文

《天工开物》乃粒第一‧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深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牟、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用柏木做的小舟在水中漂浮,(而且)它随波逐流。
  •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不仅派郑和下西洋、陈诚去西域诸国,宣扬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和天朝特有的礼制体系,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对于周边的近邻日本、朝鲜、南亚诸国,同样采取友好的对外政策,使其内心宾服。
  •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 蔡伦的造纸术是近代木浆制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现代造纸技术发达,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