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唐少女饶娥 令唐宋皇帝感慨褒奖

作者:宋宝蓝
年少的饶娥悲痛欲绝,在父亲打鱼的地方,哀伤哭悼。她不吃不喝,寝食俱废,就这样一直哭了三天三夜,哭出了血泪。图为元 高克恭《风雨归舟》。(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37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十四岁的大唐少女饶娥,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儿。出生在寻常百姓家,既没有享过一天荣华富贵,也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朝臣。在她短暂的一生中,饶娥没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是她的故事,不仅令唐宋皇帝感慨,特赐牌匾钦封,也令历代名臣名相不惜笔墨,为她立碑立传,由衷传颂。

饶娥,字琼真,饶州乐平人(今江西乐平人氏)。她出生在小户渔家。从小学得一手女红,善于织布缝纫,做起事来很是勤恳。

饶娥从小学得一手女红,善于织布缝纫。图为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宋摹本。(公有领域)

饶娥的父亲饶勣,为了养家,每天驾船到江里打鱼。饶娥十四岁的那一年,有一天饶父一如既往出去打鱼,不料江面陡起风波。一阵大风浪打来,掀翻了他的船,饶父溺水身亡。风平浪静后,众人都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饶娥的父亲饶绩,为了养家,每天驾船到江里打鱼。图为元 高克恭《风雨归舟》。(公有领域)

年少的饶娥悲痛欲绝,在父亲打鱼的地方,哀伤哭悼。她不吃不喝,寝食俱废,就这样一直哭了三天三夜,哭出了血泪,最后连耳朵和鼻子也都流出了鲜血。因为悲伤过度,饶娥气绝而死。鄱阳湖附近的百姓都深感悲痛,为饶家父女哀叹不已。

就在饶娥刚咽气不久,天空响起剧烈的雷震声,降下阵阵霹雳,水族龟鱼蛟类死伤无数。饶父的尸体也浮出了水面。

鄱阳湖乡民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到很震惊。于是县民、乡民主动出财出力,为饶家父女举办葬礼,将父女二人安葬在鄱阳湖的南岸。县令魏仲光有感于饶娥孝义,特别在墓前树起圆顶碑石,镌刻铭文记载此事。

唐德宗建中初年,黜陟使(指询访民间疾苦,赈济贫穷的官员)郑淑听说饶娥的事迹后,嘉奖旌旗表彰饶娥曾经居住的闾巷(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饶州刺史李吉甫听说此事后,于是上表奏报朝廷。唐德宗钦赐“天下至孝”匾额,并恩准由官府出资,为饶娥建庙祭祀。

李吉甫还恳请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撰写《饶娥碑记》,褒奖饶娥的孝行,同时铭记鄱阳湖百姓的淳朴民风。柳宗元说,仅仅追思饶娥的孝行,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铭刻在石碑上,使她的事迹流芳百世,使后人路过此地时,都能主动下车,凭吊这位至孝至德,感动天地的少女。

柳宗元肖像。(公有领域)

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赵昀加封饶娥为“德懿夫人”。宋度宗赵禥咸淳九年(1273年),马廷鸾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时,亲自赶赴饶州,主持饶娥庙岁祭大典,写下祭文《饶娥庙祀神歌》,称颂饶娥的佳行懿德。

饶娥,一个平凡普通的渔家少女,因她感人的孝义,令唐宋皇帝感慨,也令历代名臣吟咏称道。据说,宋朝范仲淹担任饶州知州时,曾经到过饶娥庙,写下《题饶娥庙》:

“有唐孝女号饶娥,哭得亡亲上碧波。
古渡清风明月夜,令人不忍听渔歌。”

一个寻常的少女,在青史一页留下风采,奇哉,异哉!@*#

事据《新唐书》卷205、《饶娥碑记》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历史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西方人随着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的问世,也记住了“木兰”这个名字。勇敢、美丽、坚毅的木兰,在历来重视孝道的中国,一直被视为 “孝女”的典范,她与另外两位孝女的故事千古流传。
  • 大蛇或托梦给人,或吩咐巫祝,说它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都尉和县令都为此事发愁,而大蛇的妖气所造成的灾害却没个完。他们只得征求大户人家奴婢生的女儿、犯罪人家的女儿,把她们收养起来,到八月初一祭祀时,把女孩子送到大蛇的洞口。大蛇出来,便把女孩吞食了。连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女孩。
  • 春秋战国时期,赵姬似乎是美人的代称,但不是所有的赵姬都很贤慧。《列女传》所述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赵衰(音崔)的妻子,虽然她身份尊贵,却依然情愿居于人下。
  • 詹女能在紧急危险的时刻,从容地劝说盗贼,保全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最后又以身殉节,保住自己的清白。她真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啊!
  • 赵鼎刚强不屈,保国忠心九死不移;朱穆专心攻读,状似痴愚。
  • 赵奢没有因为许历地位低就轻视他,而是谦虚地采纳了许历的建议,所以才能以弱胜强,打败秦军。
  • 王豹善于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响,也擅长唱歌。董狐据实书写史事,不隐瞒作假。
  • 苏秦用锥刺大腿,提醒自己发愤苦读;李勣为姊姊煮粥,不小心烧到胡须。
  • 《三国演义》处处蕴含着古人的天机,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那些东西,认为是迷信。刘备的坐骑叫“的卢”,人人都认为他妨主,以为不详。可是真相却像是龙马,可以腾空。关键时刻救了刘备一命。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句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