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丹青第十六卷 ──朱

《天工开物》朱砂水银银朱同物异名 分精细老嫩

作者:宋应星 译者:呈祥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50
【字号】    
   标签: tags: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丹青第十六卷──朱

朱砂、水银跟银朱,原本都是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名称不同,是因为精或粗、老或嫩的不同才有差别的。上等的朱砂,出产于辰水锦江(一般人称麻阳)跟四川,其中就有水银,但是并不会用来提炼水银,是因为光明砂、箭头砂、镜面砂等三种用途的朱砂,价格比水银贵三倍,所以要选择出来卖。如果用来提炼水银,反而降低了价值。只有粗糙次等的朱砂才会用来提炼水银,再将水银提炼成银朱。

品质比较好的朱砂,需要挖掘十多丈深才能挖得到。刚开始看到矿苗时,会看见大片光明的白色石块,叫做“朱砂床”。靠近床面的朱砂,有的像鸡蛋那样大。倘若是次等的朱砂原矿不会用来配药,只会用来研磨,供作绘画使用。要用来提炼水银的朱砂原矿,矿苗不必一定得是白色石块,而且只需挖几丈深就可以得到了,矿床外面有时会掺杂青黄色的石块,有的中间含沙土,因为这些沙土中充满着朱砂的成分,因此外面的沙土石块大多会自行折断裂开。这种朱砂在贵州的思南、印江、铜仁等地方最常见,而现今的陕西省商洛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出产也很广泛。

次等朱砂挖取来之后,如果是在挖堀时整个矿坑的砂质都是质地比较细致且颜色偏白的话,就不会用来研磨成朱砂,而会全用来提炼水银。如果砂质细致而且闪烁看起来红色的话,那么挖取来之后,就会丢入巨大铁制的碾槽中,碾碎得像细微的粉尘,然后倒入缸中,注入清澄的水浸泡,经过三天三夜,以摇荡的方式取出上面浮于表面的砂石,倾倒入别的缸里,这叫“二朱”,而原来沉淀于下方的砂石,晒干之后就叫“头朱”。

提炼水银,有时要用较细致白色的次等朱砂,有时要用摇荡的方式取出浮于表面的二朱,将水加入搓揉成粗条状,每三十斤放入一锅内提炼水银,下面的炭也要三十斤。要提炼水银时,上面还要倒扣另一个锅子,锅中留一个小孔,两个锅子旁边的接缝处用盐泥密封起来固定,锅上用铁打成一条弯曲滑溜的管,这条铁管用麻绳紧密缠绕连通两端,也要用盐泥密封固定。加热到有热气时,弯曲的铁管的一端插到锅中通气(插的地方要丝毫不漏气的密固),另一端通到盛装两瓶水的罐子,将弯曲滑溜的铁管尾端插进去,让提炼锅中的气能通到罐子里的水就好。加热十个小时,里头的朱砂就会全部被提炼成水银,遍布充满整锅。冷却一天,取出来拨扫下来。这里有很玄妙的道理,都是自然界的秘密(《神农本草经》随便注解,说提炼时要在地上挖一个洞,放一个盆子装水)。

有时将水银提炼成朱砂,因此称作“银朱”,提炼的方法有的人会用开口的泥罐子,有的人会用上下两锅的方法。每斤的水银,加入两斤的“石亭脂”(用来制造硫磺的原料)一同研磨,磨到看不见亮斑为止,再炒成青砂,装到罐子内,上面用铁制的浅杯子盖好固定,浅杯子上面压一根铁尺,用铁线绕底部把罐子跟铁浅杯子捆紧,再用盐泥将接缝固定,下面用三根钉子插在地上像鼎的脚一样承接罐子。烧火加热大约三炷香的时间,经常用废弃毛笔沾水擦拭浅杯子,那么水银会变成粉状,凝结在罐壁上,贴近罐口的朱砂颜色更鲜艳华美。冷却之后揭开浅杯子,刮下扫取壁上的银朱来用,其中的石亭脂沉到罐底,可以取出来再用。

每提炼水银一斤,可得上等朱砂十四两、次等朱砂三两五钱,提炼出来的数量是藉由石亭脂的硫磺物质而产生的。提炼或研磨朱砂,功用是相近的,皇室贵族们绘画的色彩,就适用辰州、锦州的丹砂研磨成的,而不是用刚才这里所讲的银朱粉。朱砂在书房会用胶黏成条块状在石砚上磨就能显现原来的颜色,如果在锡砚上磨,就会立刻变成黑色的汁。刷漆工人用来让物品有鲜亮的色彩时,如果用铜油调色就会明亮,如果用一般的漆就会暗淡。水银跟朱砂没有其它出产方式了。

关于水银海或水银草的说法,是没有根据乱说而已,吃的人却会相信。如果水银提炼成朱砂之后,就不可再还原为水银了。如一般所说,老天创造化育的巧妙已到尽头了。

原文

《天工开物》丹青第十六卷──朱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细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辰锦(今名麻阳)与西川者,中即孕汞,然不以升炼。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若以升水(汞),反降贱值。唯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多自折裂。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广也。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汞。若砂质即嫩而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碾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槎(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傍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缠通稍(梢),仍用盐泥涂固。煆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在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煆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炷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冷定揭出,刮扫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银一斤得硃十四两,次硃三两五钱,出数借硫质而生。凡升硃与研硃,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同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硃也。凡硃,文房胶成条块,石砚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即漆工以鲜物彩,唯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

凡水银与硃更无他出,其汞海、草汞之说,无端狂妄,耳食者信之。若水银已升硃,则不可复还为汞,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 《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活字印刷的出现比西方约早400年。以下是书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艺过程。
  • 当今有一个叫巴格思特的美国科学家发现牛舌兰花象人一样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述了一个虞美人草闻乐起舞的动人故事。
  • 阿胶
    编者的话:现在的人都认为现代科学很发达,是古人难以想像的。但从宋朝沈括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医药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的发现和成就来看,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介绍《梦溪笔谈》,我们与读者分享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
  •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第二十一卷《异事异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让人想起今天被广泛关注的飞碟。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