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再创42周新低 七大领先指数下跌

【楼市动向】朝令夕改房策势将大乱

人气 61

【大纪元2020年01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勤智香港报导)反映二手楼价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最新报175.88,按周再跌0.62%。分区指数除九龙区再升0.9%外,港岛、新界东及新界西分别再跌1.93%、0.51%及0.59%。其余领先指数全线下跌,大型单位、中小型单位及大型屋苑指数分别回调0.14%、0.72%及0.44%。中原经纪人指数(CSI)连升四周突破牛熊分界线,最新报50.64,按周再升1.42个百分点。

二手楼价连跌两周,创42周低位。各区指数下跌,只有九龙靠穏。虽然政府大举派钱派福利,但“反送中”引发的政治风波未有平息迹象,预期楼价会进一步调整,初步目标是去年2月低位的170点水平。二手业主态度开始软化,扩大议价空间,令过去周末十大屋苑成交回升至双位数。

一手方面,暂未有大型新盘开售,市场缺乏焦点。其余规模较细的新盘,发展商以挤牙膏式开售。恒基位于西半山的新盘The Richmond开售30伙,包括188呎的迷你单位,即日全数沽清,平均呎价3万,楼盘与绝大部分香港人无关。

另外,恒基位于元朗和生围项目,于2015年已获城规会批准兴建400幢洋房,最近入纸修改图积,减少建屋目标量三分一,加设一间超级豪宅,占地20万呎。如此巨大私人豪宅,有地产代理表明其目标客户已锁定中国富豪。事实上,地产商将项目豪宅化进程已经展开。

未来私楼供应两极化

最新的长策进度报告显示,未来十年私楼供应量12.9万,但未来三至四年潜在供应9.3万,即代表往后6年供应量只有3.6万,平均每年只得6千,供应量少,发展商自然向着利润最高的板块发展,不是小型单位就是超级豪宅,令将来新楼供应两极化。

政府一直处心积虑消灭中产,除了房屋策略外,整个营商环境被扭曲,上流只限某特定政见及关系,大量引入中共专才及学生,刚刚公布的十项纾困措施把中产及新一代土生土长香港人排除。政府发展方向正正就是越少人拥有越大权利,越少人控制越多资源,就越有利政权操控的中共管治模式。

用纳税人的钱弥补错误

上周,林郑突然宣布推出十大纾困措施,每年涉及过百亿公帑,当中有三项与房屋有关,更是重头戏,包括以试行方式为轮候公屋超过三年并符合资格的一般申请住户提供现金津贴,直至获得首次编排公屋为止,预计9万多申请人受惠,涉及经常开支近30亿;计划预期于21年下半年推出。其次就是增加过渡性房屋,预期未来3年额外增加5千个。再有就是研究㓥房租务管制。政府强调今次推出的各项纾困措施与反送中政治事件无关。话虽如此,政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若果措施经过深思熟虑,为何两个月前的施政报告没有提及?长策刚刚推出进度报告亦只字未提。财政预算案财爷正在听取市民意见,政府就急不及待抢先公布。明显地,措施并非深思熟虑而是临急抱佛脚,利用派福利来转移市民对政治上的怨气。说白一点,林郑根本就是慷纳税人之慨来填补她在政治上犯下的严重错误。

事实上,政府提出的各项措施亦不是什么新事物,提高长者生活津贴、放寛资产审查、增加法定假期、支援长期轮候公屋人士、重新实行租务管制等,多年来已由民主派议员提出,政府一直置若罔闻。更讽刺的是政策前后矛盾,政府19年刚收紧长者综缓审查,林郑还在立法会“屈”议员通过财政预算案时一并通过收紧;长策多年来断定租务管制不容讨论,如今措施全面打倒昨日的我。

长期房供求失衡的主要因素是输入人口,当有政协提出每天150个单程证名额减半时,政府斩钉截铁,利用人道理由不作修改。实际可行减少需求的措施政府不做,大洒金钱非全面非直接又违反过去政策的措施却急着做,这不是政治考虑又是什么?

政府这边厢高举人道牌,那边厢对警暴视而不见,议会制度暴力听而不闻,至今陈同佳自愿去台湾受审还遭政治干预,政府那副极度虚伪的嘴脸,广大市民看得一清二楚。政府还剰多少公信力?

措施没有对症下药

十项措施主要针对基层及长者,被问及如何帮助中产及年青一代,林郑只轻轻一句称施政报告已经处理。所谓施政报告处理,就是大幅放宽按揭保险成数,让首置市民可以取用九成按揭。对策根本就是进一步剥削的计谋。一来政府未有解决楼价极度超越负担能力的问题,又诱使市民上车,摆明就是利用经济枷锁的箝制手段。二来政府还要替半官方机构按保公司赚一笔保费,取用高成数按揭,银行又多赚无风险利息,这就是政府所谓轻松上楼的“恩赐”。

真正帮助市民的政策是针对性加强调控力度,强力增加供应,压抑需求,释放空置及投资,令楼价尽快回到可负担水平,将投资者及外来买家的住宅释放到市场,然后直接放宽按揭比例,免去首置大部分厘印税。

另一方面,租务管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港英时代一直实行直至98年被特区政府取消。私楼加租速度虽然不及㓥房,但仍远超通胀及收入增长,长期租用私楼人士依然水深火热,为何政府只针对㓥房研究,把私楼排除在外?政府并无提供足够理据。运房局局长指研究要花上一年半时间,一个曾经实施的政策居然要重新研究竟然要一年半,简直荒唐。没有租务管制,实施津贴只会增加㓥房业主的议价能力。

再有,㓥房的根本问题是监管,大多属非法改装,租约欠奉,有租约亦不打釐印及避缴入息税。政府长期缺监管,没有监管架构,即使有租务管制,难以发挥作用。本应取缔的违法㓥房,莫非政府想以租管将其间接合法化?政府有张良计,业主有过墙梯,坊间已有风声指若限制租金增幅,将利用其它方法,巧立名目,收取其它费用。若执行上不够细密,租管等同虚设。观乎政府调控措施补了多少次漏洞,还剩一堆未补,就已知政府在执行上有多不济。

至于过渡性房屋,梁振英13年施政报告已提出,讲足七年,至今未见实在供应,政府最好把选址用地、资源、蓝图清楚告诉市民,让市民真正看见如何三年提供1.5万伙,否则又是期票一张。

◎◎◎ ※※※ ※※※ ◎◎◎

03年政府忽然刹停长策,造成今天缺地缺楼的乱局。如今政府又重蹈覆辙,策略朝令夕改,药石乱投,长远必出乱局。而乱局的受害者往往都是升斗市民,而得益者大多都是权贵地产商。如此下去,房屋问题将无限期困扰特区。◇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新闻
【楼市动向】房屋对策药石乱投时间错配
【楼市动向】超限战早已打到房屋政策
【楼市动向】“土地共享”将步“港人港地”后尘
【楼市动向】施政报告令市建局策略失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