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压力是心脏大敌 心肌梗塞、猝死都和它有关

文/王芳(哈佛医学院身心医学博士后)

压力及其相关情绪障碍,会引起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脏衰竭、心脏骤停都和它有关。(Shutterstock)
压力及其相关情绪障碍,会引起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脏衰竭、心脏骤停都和它有关。(Shutterstock)
人气: 437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编者按】近年来,发生心肌梗塞、心脏骤停而猝逝的名人越来越多。哈佛医学院身心医学博士后王芳指出,心脏很容易受到压力刺激,心肌梗塞、心脏骤停和衰竭,都可能与压力引起的慢性发炎有关。

大脑和心脏之间有紧密的连结,过去习惯将两者结合,统称为心的功能,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就是一例,意即心脏具有精神活动与思考活动等大脑功能。此外,还有“心主血脉”一说,指心脏具有让血液在血管内充分循环,以及带给各器官养分与滋润的功能。例如,在压力反应下,心脏必须提供血液与营养给骨骼肌;休息时则以平滑肌和内脏为主;大脑在管理心率和血压时也需要血液和营养。

一旦与压力相关的自适应控制负荷造成代谢磨损、使大脑过度疲劳,人就更容易生病。其中,心脏在压力刺激下显得特别脆弱。证据显示,压力及其相关情绪障碍,会使心脏产生疾病。例如,焦虑和抑郁会增加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例如心肌损伤的心肌梗塞,以及心律不整后心脏骤停。此外,由交感神经系统主导的过度反应和慢性压力反应,在心脏无法将足够血液输送到身体组织时,将发展为心脏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抽烟、喝酒等危险行为,单是压力过大就足以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症候群。此外,慢性压力还会导致心肌缺血、流向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脏肌肉坏死,引起心脏电气生理症状。一旦心脏损坏,人就可能死亡。

寂静的心肌缺血,无痛却危险

在心理压力下,超过一半的冠心病患者,会经历短暂、无痛、安静的心肌缺血,又称寂静的心肌缺血,非常危险。患者的心肌在缺血情况下,不会感觉到心绞痛,也没有疼痛的预警。更可怕的是,透过动态心电图发现的慢性心脏病中,缺血发作很多是无痛性的,而且并非由强度体力活动引发。这些发作通常和心理压力相关,称为“心理压力性缺血”,使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风险增加三倍之多。

心脏病原本就属于高发病率疾病,更在人为和天灾的影响下,新病例持续攀升,变得越来越普遍。为此,每个人都应该改善自我压力管理,并学会辨识容易因压力引发心脏疾病的人,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应对方式,减少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男性血压较高,女性心脏较脆弱

压力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没有性别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男性对压力的反应通常表现在血压上,女性的反应则更多表现在血小板黏性效应导致的心脏脆弱上。常见病征包括:

● 心血管反应:即冠状动脉对压力的反应变化。与女性相比,男性在生理指标上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例如血压。

● 心理压力相关缺血:即心理压力使流向身体组织的血流减少。与男性相比,女性多为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

● 血小板聚集:即处在压力之下,血栓对身体造成的风险。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压力下有更多血小板聚集的风险。

● 心理社会压力:即焦虑、抑郁与心脏病风险相关。与男性相比,女性表现出更多负面情绪和更少的正向情绪。

总体来说,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心血管疾病预后方面更差。

压力导致的慢性发炎 可引起心肌梗塞、心脏骤停或心衰

为什么压力诱发心脏病的可能性非常大?研究证明,大脑的部分区域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有关,例如情绪和认知的部位;一旦这些区域被刺激,人体就会对痛苦的事情做出反应。

大脑中有一个中枢自主神经网路,属于动态系统,由相互连结的脑区组成,也与心脏合作执行压力活动相关,此神经网路创造了一个结构式的脑心连结。此网路可用来调节情绪反应,里头的神经连结在自主神经系统中,透过一系列回馈式机制调整并整合压力反应,并借此维持自适应控制的平衡。

心脏和大脑的脑心连结已有现代科学实证。其关键区域包括前额区域,例如内侧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和脑岛皮质(Insula cortex),杏仁核也于脑心连结中贡献一己之力。内侧前额叶皮质与做出基本情绪反应有关,能评估情绪,且有能力抑制任何可能对压力做出的过度反应。在结构上,前扣带回皮质已涉及海马回的记忆系统,并从前额区域的另一个部分参与了未来计划的制定。上述脑区的相互关系,能帮助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做出适当反应,面对矛盾的资讯时更是如此。

致死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可能是由压力造成的慢性发炎所致。当巨噬细胞移动到血管和心脏肌肉之间的空间、吞噬心脏血管内壁堆积的胆固醇后,就会变成泡沫细胞蓄积在血管内,并在刺激之下破裂、释放有毒物质,形成血管壁上的溃疡。(推荐阅读:胸闷、胸痛当心3大致命疾病 这类症状快就医

接着,血小板聚集在溃疡处进行修补,形成如同栓子一般的阻碍;一旦这样的情况成了常态(慢性发炎),这些聚集的血小板就会变成阻碍血流的血栓,使心脏输送到组织的血液减少,同时夺取心脏肌肉所需的养分、引起坏死,最终造成心脏衰竭。

压力引起的慢性发炎,可造成心肌梗塞、心脏衰竭。(方言文化提供)
压力引起的慢性发炎,可造成心肌梗塞、心脏衰竭。(方言文化提供)

尽管心肌梗塞可被救治,但在恢复之后,心脏仍会留下疤痕,这种伤疤会使人们在各种电生理事故(处于压力之下更常见)中变得更加脆弱,例如心室心律不整可能导致心脏突然停止,使患者猝死。

前扣带回皮质可调解所有的疼痛讯号,包括心绞痛,以及其伴随的其他身体和情绪引起的疼痛。在规划任何生活计划前,我们都可以将记忆、计划功能与疼痛讯号的输入结合起来。

杏仁核在人们感到恐惧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足以影响个人的压力倾向;杏仁核同时也负责找出存在威胁的压力源,以及启动压力反应系统。

脑岛皮质是连结大脑身体的重要角色。人在中风时,脑岛皮质遭到损坏,很可能对心脏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当左侧脑岛区域受损时,患者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异常活跃。在冠心病的案例中,压力会强烈地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并降低心脏节律紊乱发生的阈值(临界值或门槛值)、加重心肌损坏及心脏衰竭。

另外,缺血性中风肇因于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如同心肌梗塞是因心脏血管堵塞而起;慢性压力造成的发炎若发生在脑部血管,便会提高缺血性中风的概率。

摘自《哈佛医学院的SMART压力管理训练》 方言文化出版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压力让你变老!10个纾压方法 助你年轻10岁

· 癌症是慢性发炎的结果 名医推荐抗发炎好食物

· 心肌梗塞有7大征兆!心梗原因、症状和自救方法全图解

责任编辑:李清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