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闹脾气?用陪伴代替指责让情绪释放

人气 617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要当情绪的主人,不要当情绪的奴隶。”说得很有道理,但什么叫做“当情绪的主人”?恐怕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我们得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吗?

早期很流行“情绪管理”,但这四个字却误导了我们三十年,让我们以为:“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这才是高EQ的表现。”真的是这样吗?

“情绪管理”这四个字现在已经不太流行了,因为心理学家警告我们,任何想要管理、控制情绪的意图都将徒劳无功。因为情绪如流水,它必须流动,情绪只能疏导,无法控制、阻拦或禁止。

因此,所谓“当情绪的主人”不是要你去管理情绪、控制情绪,而是你要去“觉察情绪、回应情绪”,我们都搞错了。

情绪是无法管理的,因为只要是“管理”,必定牵涉到“控制”。一旦想控制,你就会回到“头脑”的理性层次,如此就无法觉察情绪。无法觉察情绪,你就无法回应情绪。

情绪是一种情感展现,属于内心的感受层次,不是头脑的理性层次。所以你无法靠头脑去“管理”情绪,其实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所以任何想用头脑去控制情绪的意图,都将徒劳无功(那是“情绪压抑”)。

那我们要如何觉察情绪呢?安静、放松、回到呼吸、回到身体、回到内在,安静感觉自己的身体。这样就好。

“我感觉悲伤”“我感觉愤怒”“我的手在抖,我感觉很害怕”……当你能够觉察到当下此刻情绪的发生与“存在”,不批判、不逃避、不否认,进而去“理解”当下那个情绪,并去“回应”那个情绪背后的渴望与需要,那么此刻,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了。

如何回应情绪?──当孩子闹情绪时,该怎么办?

一旦情绪可以“自由流动”、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融。有一次,我在网路上看到一组照片,十分惊讶。第一张照片里:一个大约三十多岁的白人父亲,带着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到大卖场逛街,旁边跟着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应该是祖孙三代。

后来,可能是因为小女孩想买某样东西,但父亲不肯,于是小女孩就生气地直接躺在卖场地上闹别扭、不肯走。

照片中只见那两个大人(父子)就在一旁等待,他们“允许”小女孩闹别扭、躺在地上抗议。这两个大人不劝阻、不安慰,就站在原地,神色自若地“等待”。

这个画面叫我看呆了。我在想,要是我们这边的父母会如何反应呢?不用想也知道。大人一定会觉得很没面子,他们会骂孩子,叫孩子赶快起来。如果孩子不听话、再不起来,父母就会硬拖、硬拉,把孩子拉起来。这样处理方式的结果是──孩子哭闹得更大声。

我们这边处理情绪的方式,只在显示一件事:“孩子哭闹、有情绪是不被允许的。”而照片里白人父亲的反应却告诉我们:“你不高兴、不爽、闹脾气,没关系的。那是你的事,我尊重,但不介入。”他们看待情绪是如此平常心,教人咋舌(这就是情绪界线)。

同时,我也佩服照片里那个年纪大的祖父。当下他并没有“介入”儿子管教女儿的方式,他也是一个界线清楚的人,他尊重儿子的管教方式,不介入、不插手。

要是在我们这边,就算我们想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女、尊重他们的情绪,但如果刚好我们的父母在一旁,老早就出手介入了。他们不是立刻去哄孙女“乖乖、听话、不要闹了”,不然就是去骂儿子或媳妇:“你们怎么不管管,让她在这里哭闹、丢人现眼。”

故事还没完。

当这两个男人“允许”孩子哭闹、不介入孩子的情绪时,你猜怎么着,不久后小女孩发泄完情绪、闹够了,她就自己站起来,然后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祖父,开心地走回家,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当你不阻拦情绪、允许它时,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一阵风。让情绪自然升起、自然落下,让情绪流动,一旦情绪可以自由流动、不阻塞,它就自然慢慢消退了。

于是我说:允许情绪、尊重情绪、让情绪流动,这就是对待情绪最好的方法

允许别人可以有情绪,允许别人可以悲伤、愤怒、害怕。这就是最好的情绪界线练习。

当你“允许”时,你就不会抗拒情绪,或急着介入、想当别人的“拯救者”。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别人真的需要你的拯救吗?其实只要你不要去阻断别人的情绪,允许别人的情绪可以流动时,这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了。

与情绪同在 就是最好的陪伴

父母安稳了,孩子就安稳。有一次在网路上看到一段影片,让我十分揪心。影片里一个大约一岁左右的小女孩,坐在地板上一直哭,后来甚至嚎啕大哭。

孩子旁边坐着一位英俊男士,应该是她爸爸。爸爸在旁边“看着”小孩,“安静地”陪伴她闹情绪。小孩一直哭,爸爸想要抱她,但她不让爸爸抱、推开爸爸,于是爸爸也不勉强,他就继续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不插手、不介入,持续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在地板上哭闹的孩子。

孩子好会哭,哭了好久、越哭越伤心。不久,孩子哭够了,慢慢走向爸爸,她愿意让爸爸抱了,于是爸爸就把她抱在怀里,这一抱,孩子哭得越大声。

这个年轻帅爸爸抱着孩子、轻轻拍着她的背,让她继续哭,完全没有阻止、没有发声叫她不要哭,从头到尾都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不久,孩子的哭声渐渐停歇,最后终于安静下来了,安稳地趴在爸爸的怀里,年轻爸爸终于成功地“陪伴”了这个哭闹的小女孩。

这部影片充分地示范了“如何陪伴情绪”这件事。我很喜欢,经常拿来当做教学教材。

这个爸爸教会我们:不要阻止情绪,允许情绪发生;允许孩子闹脾气,不要太快介入,你只要在一旁安静陪伴,就像等待一场暴风雨过去一样。记得,父母安稳,孩子就安稳

孩子的情绪不会一直都在,不用担心。当它来的时候,只要接受它就好。当你接受它,它就会过去。当你不压抑情绪、允许情绪流动,一旦情绪释放完毕,马上就归于平静

有一回,我在课堂里放这支影片,一位妇人看完后泪流满面,她好感动,感动这个爸爸怎么可以这么温柔。她有感而发地说:“如果小时候我们也有这样温柔的爸爸,那该有多好。”

确实,在我们的文化里鲜少有父母可以允许我们生气。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说:“不准生气、不准哭,给我闭嘴。”如果我们继续哭,父母就倒数“1、2、3”,然后一巴掌打下去。我猜,这就是许多华人的童年经验。

如果我们的父母也可以像影片中的爸爸那样“陪伴”我们,允许我们可以有情绪,不指责、不介入,我在想,或许现在的我们会活得更开朗快乐一些吧,是吗?

情绪只是一时的状态 情绪不等于你

“我与我的悲伤同在”这是外化的语言,一旦“外化”了悲伤,我们就可以跟悲伤产生对话了。

觉察情绪、表达情绪很重要。情绪的“在”,有时不能光靠“感觉”,还须透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让情绪被“看见”,这是表达情绪最好的方法。

语言给出一种“看见”。就像你说“哇,这朵玫瑰花好漂亮喔”时,在你给出这个语言的当下,这朵玫瑰花就立刻被“看见”,它就“在”了。

因此,当你说“我现在很生气”“我感到悲伤”“我好害怕”时,此时在你身上的情绪,立刻被你看见了,同时也被别人看见。

语言带出情绪的“看见”,情绪被看见很重要,因为情绪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被看见、被重视、被抚慰

一旦看见,你就能够去回应它、处理它。如果你对情绪视而不见、忽略它、否定它,它就会闹得更凶,就像哭泣的小孩没人理一样。

其实情绪只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没有好坏对错,不用大惊小怪。

生命是流动的,情绪也是流动的。情绪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情绪是一种情感的流动状态,情绪不等于你。当你说“我感到悲伤”时,你只是在表达“此刻”我的生命状态是悲伤的而已,但不等于你永远都是悲伤,因为悲伤是会流动的。

此刻你很生气,也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情绪就像你身上穿的衣服一样,你今天穿黑衣服,明天可能穿红的、后天穿白的,我们每天都在换衣服,你不可能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出门。情绪也是,你不可能每天的情绪都一样,除非你患了忧郁症,那另当别论。

当我们可以觉察情绪,觉知自己的悲伤时,你就可以运用“外化”语言跟情绪产生“位移效果”。例如,当我们说“我与我的悲伤同在”“悲伤在我的肩膀上哭泣”时,此时“悲伤”仿佛是我们的朋友、宠物,让我们可以去陪伴它、与它“同在”,这同时也表示了“你不等于悲伤”“悲伤不等于你”。

一旦“外化”了悲伤,我们就可以跟悲伤产生“对话”。对话中,你就可以凝视悲伤,感觉它、省视它、理解它、陪伴它,这就是我们对待情绪最温柔的方式。

本文摘自<情绪治疗:走出创伤,BEST疗愈法的咨商实作>方智出版社提供

.“爱比较”伴随忌妒心 这招摆脱负面情绪
.10秒笑容就能化解紧张情绪 不信你试试!
.遇事就心乱如麻!3招教你跳脱负面情绪

责任编辑:陈真◇

相关新闻
芳香精油净化呼吸道 纾缓疫期压抑情绪
【爸妈必修课】找到快乐根源 “照镜子”管好情绪
生气就发飙?用情绪绑架他人这举动弱爆了
退休容易得忧郁症?赶快远离这些危险情绪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