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作家李怡病逝 陶杰:李是香港伏尔泰

沈旭晖:李被政权间接逼死

人气 685

【大纪元2022年10月06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理尔、林一山采访报导)香港著名作家李怡10月5日于台北病逝,享年86岁。其女儿在其Facebook专页发表讣告,透露李怡今早9时在台北逝世,“有关丧礼安排,不日奉告”。作家陶杰和学者沈旭晖亦指出李怡最近曾确诊COVID-19,亦进行过心脏手术。陶杰形容李怡生于中国、热爱中国、移情台湾香港,最后还是死于忧香港和中国,是“香港伏尔泰”。沈旭晖直言李怡因香港政局转变而移居台湾,舟居劳顿加上要承受心理压力,是被政权和《港区国安法》间接逼死。

左派出身后期反共

李怡本名李秉尧,1936年出生于广州,1948年移居香港并完成学业,1970年创办左派杂志《七十年代》。1981年脱离左派,1984年将杂志更名为《九十年代》,评论两岸政权,立场转为反共。

2007年开始,他为《苹果日报》撰写社论《蘋论》,经常公开批评中共。他去年宣布告别专栏,直言国安法落实是他“写作60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是实实在在的压力”,论政失去了法律保护。

李怡其后移居台湾,开始在社交平台撰写《失败者回忆录》,叙述自己的立场转变,以及对香港前途的看法,他亦特别关注离散海外的香港年轻人处境。

最后一篇文章忆述反送中

今年9月15日,李怡发表最后一篇“失败者回忆录0916”,形容“反送中”是“想忘记,又不能忘记的过去”,是一段历史的断层,“它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谁能料到它不会成为未来的生机?”他形容香港人觉醒了,“强权可以压制觉醒了的人的行为,但压制不了这种觉醒”,例如英女王逝后源源不绝的人龙和花海,他形容是“民心所向,也是对强权的无声抗议”。

9月19日,李怡曾透露自己因病暂停更新“失败者回忆录”,又说:“无大碍,不劳各位朋友牵挂”。

陶杰:香港伏尔泰

作家陶杰在接受大纪元记者访问时形容,李怡是海外华人社会自由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来自民国上一代左翼背景,年轻时信仰社会主义,因倾情于中国,最初选择为中共服务,创办“七十年代”,统战在美国的台湾和香港留学生。

陶杰形容李怡是很诚摰的人,说话很直率,他由二十岁到八十,书卷气和赤子之心一直没有变过。他生于中国、热爱中国、移情台湾香港,最后还是死于担忧香港和中国,是“香港伏尔泰”。他的信仰和理想一日幻灭,转而重新认识香港、热爱香港,毕生读书不断、思考不息。在晚年以《失败者回忆录》为题写自传,慨叹参枉费心力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但他的一生并不失败,失败的是文化的中国。

陶杰指出李怡经历过三大冲击:

第一,是1976年毛泽东死亡、四人帮覆灭,令他青年时代的信仰幻灭。但邓小平改革开放,胡耀邦赵紫阳当政,他与香港的左派决裂,但是对中国还抱有希望。

第二,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他认识的中国知识分子流亡海外、中国大学生一代遭到镇压,令他对邓小平的期望幻灭,与中共决裂,决定带着刊物出走台湾,探索华人民主自由之路,结果在台湾,他找到了。然而随着九七大限,他又转向他成长的香港。

第三,2019年香港年轻人的社会运动,引入国安法,他意识到香港的前景已经终结,自己的安危也受到影响,此时他与“中国”告别,转而支持香港下一代年轻人的独立和自决精神。

陶杰形容李怡不主张香港独立和台湾独立,因为他始终是经历过中国大地的过来人。他主张宽容异见,维护言论自由,出现多党的民主制度、执政者必须受到新闻监督。他希望中国好,希望中国人过好日子,但晚年觉得这一点希望已破灭,他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台湾和香港下一代找寻自己的路。

沈旭晖:感到非常伤感和唏嘘

学者沈旭晖在接受大纪元记者访问时称表示,正如他在网台节目中提到,他对李怡的病逝感到非常伤感和唏嘘。沈旭晖在节目中忆述在最近一个月内曾在台湾跟李怡见面,而几个月前,李怡曾到他的家中吃饭,当时李怡看起来很健康,仍未进行心脏手术。在手术后,李怡明显消瘦了很多,之后更不幸确诊COVID-19而入院,身体状态急速恶化。

沈旭晖认为李怡非常重视《失败者回忆录》,李怡曾笑说“我不会那么快走(离世),因为要完成这本书!”沈旭晖又指本来约了李怡做访问,但因身体状态欠佳而未能完成。沈旭晖指《失败者回忆录》已公布的部分非常精彩,缩影了香港历史的变迁,亦反映典型知识分子面对那么夸张的大时代,人生可以有什么选择。

沈旭晖表示李怡有两个人生经历对他启发最大。第一,李怡曾访问分别被国民党和中共迫害而入狱的《文汇报》总主笔徐铸成,徐铸成形容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坐监,其精神是自由,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当他是英雄;但在中共执政时期坐监,在精神上失去自由,亲朋戚友都跟他划清界线,不敢说认识他。

第二,李怡由别人眼中的“左派分子”变成“反共人士”之后,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自由。而他在晚年相当支持“本土派”,与《苹果日报》的立场不同,其实是贯彻他独立思考的原则,勇敢地说出他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最后,沈旭晖表示在《港区国安法》下,李怡移居台湾的决定是合理,但“走难”适应新的环境,舟居劳顿和承受心理压力,很容易拖垮身体,沈旭晖直言“政权和《港区国安法》间接将这位老人家迫死”。

吴志森:包容性很大

时事评论员吴志森在其YouTube频道《森直口快》上坦言自己深受李怡影响,在读高中的时候被《七十年代》刊物启蒙,让他认识到中国大陆和国际的政治。而在李怡担任《苹果日报》论坛版主编期间,吴志森需定期交稿,就算两人的观点未必完全相同,但吴志森的文章仍然一字不改地刊登。吴志森赞赏李怡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人,在晚年亦有很多反省。

吴志森表示,李怡在八十年代撰写的《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令他印象最深刻,虽然当时李怡对中共的批判仍不算激烈。他赞赏李怡多年以来每次思想转变都有一个细致的思考、反省和分析,铺陈很多资料和事实,解释自己的立场。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十一”在台港人游行 吁保台灭共复兴香港
10.1英国十多城市抗议中共 吁西方抵抗渗透
国殇日谴责中共暴行 多国华人吁解体中共
10.1国殇抗共 英国曼城上千港人集会游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