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寿险业轻忽风险 南山人寿净值拉警报

图为南山人寿的建筑。(PATRICK LIN / AFP)
人气: 87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2年07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台湾台北报导)美国联准会(Fed)强势升息,影响国内寿险业净值,南山人寿第二季净值面临跌破千亿,风暴越演越烈,润泰集团旗下润泰新、润泰全第二季每股净值跟着拉警报,21日股价再度跳空跌停锁死。金管会提到,证交所已将润泰全、润泰新两档列“线上监视股票”严密监督。此事引来立委关注,提到寿险业习惯轻忽风险的操作与投资,国内把关寿险业资金运用的法规应尽快跟上。

市场传出南山人寿净值大减,使得润泰新、润泰全等2家持有南山人寿的控股公司出现净值危机,恐有下市疑虑,引发市场恐慌,股价在20日跌停锁死。

润泰全在20日晚间紧急召开重讯说明,将依法变更会计政策、投资性资产采公允价值重新衡量,全案将待提请董事会认可,预期对股利政策等不会有影响;另投资性不动产将找鉴价公司和会计师重新评价,并于报表上呈现,改善净值。

图为南山人寿的建筑。(SAM YEH / AFP)

尹衍梁喊话  难阻润泰两公司跌停

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在20日出面喊话,指出第二季后状况会越来越好,呼吁外界不要过度解读。

不过,市场恐慌并未因此消除,在21日两家公司再度跌停,委卖张数破万。

不只润泰新、润泰全,南山人寿的大股东之一的制鞋大厂宝成在20日晚间两度发出重讯,强调公司财务不受影响。市场疑虑同样未消除,股价在21日盘中一度下跌逾7%。

最终结果仍待财报出炉,据媒体报导,润泰全预计7月28日董事会会通过第二季季报自结数,润泰新及宝成则预计8月12日召开董事会通过第二季财报。

寿险业净值大减 南山仅冰山一角

此事件引来立委关注,立委高嘉瑜21日指出,“寿险业净值上半年蒸发上兆,南山人寿只是冰山一角。”她说,而金管会却敢核准寿险业狂发550亿元现金股利。

高嘉瑜表示,整体寿险业净值已蒸发1兆750亿元,跌到仅剩1兆6,472亿元,持续下探两年来新低。然而,金管会无视俄乌战争、通膨及升息对寿险业的冲击,竟还在5月核准寿险业大发现金股利高达550亿元,“无疑是压垮寿险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外,她说,事件还有几处相当荒谬,首先是润泰集团的两家公司,还有南山人寿可以在半年内蒸发八、九成的净值,“这是什么风险管理机制?”

还有,高嘉瑜说,十天前,南山人寿发新闻称单月获利创历史佳绩,但十天后却要担心净值出状况,“这是什么会计制度?”

高嘉瑜说,综合寿险公会及南山人寿的说法,都认为因为台湾没有实施IFRS 17(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以害惨了台湾的寿险公司,但过去寿险业认为IFRS 17是大魔王,因而延后启用时间,“那就建请金管会保险局立刻宣布提早实施IFRS 17。”

金控新兴市场曝险 寿险业占多数

立委郭国文表示,寿险业2026年要接轨IFRS 17,面临考验,让外界相当关注寿险业财务状况,但现在业者已习惯轻忽风险的操作与投资,早就陷入受国际因素波动风暴,整体寿险业Q2净值恐蒸发逾8千亿元,其中不只南山,台寿、中寿恐怕也财报不佳。

对于受俄乌战争的影响,让寿险业海外投资曝险过高的状况浮出,郭国文指出,除了俄罗斯公债,目前金控对于新兴市场的曝险金额逼近2兆元,其中多数为寿险业投资。

郭国文强调,寿险业应注重风险管理,对于投资型保单不应投资垃圾债券,金管会本预计Q2提出修法,至今却仍不见踪影。保险局得把关寿险业的资金运用,尽速提出修法。

金管会在21日召开例行记者会,证期局副局长张子敏表示,股市已建立监视制度,对有价证券执行监视查核,证交所已将润泰全、润泰新列为线上监视股票,若发现任何人涉有证券不法情事,将依相关规定办理,维护投资大众权益。

张子敏说,目前情势不稳,特别是各国采升息措施因应通膨,债券等金融商品恐认列重大的未实现评价损失,若对公司净值产生重大影响,金管会已要求证交所、柜买中心督促上市柜公司公布重大讯息说明。

IFRS 17晚3年 给业者充分时间

另外,关于立委质疑,台国内IFRS17未跟上国际在2023年1月1日正式接轨,而是等到2026年1月1日正式启用。保险局副局长张玉煇说,国际实施后3年的时间,国内接轨启用,主要是为了有利观察国外实施状况,且考量业者于相对低利率环境下,早期销售的高利率有效保单所造成的利差损压力,让业者有较充分准备时间。

关于美国持续升息,债券跟股票继续跌价,保户关注寿险业现金流量是否跟着出状况?张玉煇说,净值下跌跟保险业资金流量没有直接与必然关系,目前观察寿险业没有流动性风险。

张玉煇说,金管会要求保险业资本适足率不得低于200%、净值比不得低于3%,两大指标为金管会衡量保险公司清偿能力的参考指标,假设业者不符规定,金管会将要求公司提出财业务改善计划、增资等相关措施,以确保公司清偿能力。◇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