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同厂牌疫苗打3剂 引发严重药物疹

女大生打同厂牌疫苗3剂后,突然引发严重药物疹,全身面积高达70%以上,经治疗后红疹逐渐消失。(赖友容/大纪元)
人气: 23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大纪元2022年09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赖友容台湾台南报导)22岁女大生宝儿(化名),无皮肤病史,也无用药物习惯。2022年4月底打武汉肺炎(COVID-19)疫苗同厂牌的第三剂,5天后全身皮肤开始陆续出现发痒的红疹,她就医的诊所以高剂量类固醇治疗1个多月,一直无法有效控制,而且只要类固醇减量,红疹就变得更严重并扩散,脸上也长出很多痘痘,同时让她痒到睡不着觉。

奇美医学中心进行抽血检验与皮肤切片检查,发现宝儿有严重皮疹,且全身面积高达70%以上,血液报告中非典型淋巴球、嗜伊红性白血球及肝指数上升,皮肤切片显示大量嗜伊红性白血球浸润,因此医师庄琇真诊断宝儿非一般的皮肤过敏,而是施打疫苗后引发的严重药物疹。

庄琇真评估宝儿的状况,先使用环孢灵(免疫抑制剂)合并低剂量类固醇治疗,一周后,红疹与皮肤痒问题明显改善且不再有新病灶产生;二周后,红疹几乎完全褪去,仅剩色素沉着;第三周,开始停用类固醇并减量环孢灵治疗。经过数周的逐步调降剂量治疗,困扰宝儿几个月的皮肤症状终于完全复原,脸上痘痘也改善了许多,停药后也没有复发。

施打疫苗最常见的皮肤症状为注射处局部红肿占7成

自从2020年初武汉肺炎肆虐全球以来,世界各国陆续研发出各种疫苗供施打,然而疫苗施打后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如发烧、注射处疼痛、头痛或全身酸痛等,也有不少民众产生皮肤痒或红疹等过敏反应。

依据2022年6月,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杂志的一篇针对全球近3年内约百万人施打疫苗的统合性分析研究说明,疫苗引发皮肤不良反应的盛行率为3.8%,其中又以施打mRNA疫苗(如莫德纳、BNT)的盛行率最高(6.9%),其次为病毒载体疫苗(如AZ)有3.5%,而施打第一剂与第二剂的盛行率均为4%左右。

疫苗引发常见的皮肤症状,依发生的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注射处局部红肿(72.16%)、非特异性皮疹(13.81%)、荨麻疹∕血管性水肿(6.53%)、皮肤痒(2.26%)、注射处延迟性大型红肿、全身麻疹样皮疹、带状疱疹、口腔水泡∕溃疡、玫瑰糠疹样皮疹、水泡性疾病、出血点∕瘀青、冻疮样病灶、血管炎等。

还有较为罕见的皮肤症状,包括医学美容填充物部位的红肿、原有的皮肤疾病恶化、圆秃、肢端红痛症、过敏性休克以及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等。

同品牌疫苗引发皮肤不良反应的再发生率占4成 但恢复较快

根据不同的皮肤症状,施打疫苗至引发皮肤不良反应产生的时间,平均约为2.5天至12.5天,而皮疹持续的时间平均约为5.13天至117天。

依据2021年7月美国皮肤科学会杂志针对施打mRNA疫苗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研究,若第二剂也施打相同品牌的疫苗,再出现相同皮肤症状的发生率为43%,但症状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会比施打第一剂来得短。

庄琇真表示,施打疫苗产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机转主要为第一型(急性)过敏反应或是第四型(延迟性)过敏反应,另外还包括了自体免疫反应或其他机转。

而第一型过敏反应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第四型过敏反应则较晚发生,可能隔天后才陆续出现症状,例如新冠手臂、麻疹样皮疹、多型性红斑或医美填充物的发炎反应等。

至于自体免疫反应则可能引起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血管炎、皮肤红斑狼疮或类天疱疮等皮肤症状。

疫苗引发的严重皮肤反应 免疫抑制剂有助缓解症状

庄琇真说,疫苗引起皮肤症状的第一线治疗,通常是以外用类固醇、口服抗组织胺为主,当症状较为严重时才会加上系统性类固醇的治疗。然而,极为少数的严重皮肤反应,则必需加上其他的系统性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标靶药物等,才能将病情完全控制下来。

庄琇真表示,施打疫苗不需限制同种疫苗的再次施打,除非出现过敏性休克、注射疫苗4小时内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是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等症状才需避免。

她说,疫苗引发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状况非常罕见,民众不需过度恐慌,只要保持警觉,一旦出现广泛皮下出血点或瘀青、广泛性皮疹合并发烧、呼吸困难或是合并表皮及黏膜破损时,尽速就医即可。◇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