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球金融持续震荡 台学者:政府勿过度介入

政府用政策打房虽然能产生一些效果,但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林仕杰/大纪元)
人气: 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3年04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侯骏霖台湾台北报导)回顾历史,金融风暴都有周期现象。台学者认为,全球现今面临的金融问题,很多都与当初各国政府执行大撒币的决策有关,导致房市高涨、通膨恶化等苦果,同时累积金融风暴的能量,就可能导致虚假的经济繁荣破灭。

台中经院特约研究员吴惠林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指出,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各国政府持续以货币宽松政策(QE)大撒币,试图挽救经济颓势,当数据用很快速度见涨时,认为是很大的成功,但也埋下社会问题的种子。

由于大财团掌握愈来愈多的资金,就开始大量从事股票交易、投资房地产与积极生产,吴惠林表示,当时认为是一片荣景,但是生产产品逐渐没有实际需求,抑或受雇人认为薪水持续提升,但追不上物价涨幅,成为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吴惠林说,凯因斯有一个著名的挖洞理论,只要政府编列支出经费,白天雇用一批工人挖洞,晚上再雇用另一批人填洞,就可以创造需求、提高就业率,甚至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毛额(GDP)表现。他说,这其实对社会并没有任何助益,这些政策持续下去,就会累积金融风暴能量。

“举例来说,现在年轻人买不起房就是大撒币的恶果之一”,吴惠林认为,政府用政策打房虽然能产生一些效果,但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现在各国面临的现状。

美国联准会(Fed)去年3月16日至今接连升息19码,期望可以压制高涨的通膨,但也造成硅谷银行(SVB)等金融机构倒闭、出现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暴雷的诸多影响,贷款利率飙升成为企业沉重负担。

瑞士政府出手救瑞士信贷后,外界产生一种声音,“为何公司经营不善,却变成要全民买单?”对此,吴惠林表示,很多时候政府过度介入就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回归自由市场运作,本身经营成败自负,所以有一定储蓄在身、“现金为王”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吴惠林说,企业一旦大到政府认为不能倒,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因为涉及层面除了金融体系也囊括社会问题,企业如果认为政府一定会救它、不会让它倒,就等于变相把风险分摊出去。

中国财政危机正持续引爆

吴惠林指出,这与中共政府透过“刚性兑付”制造的经济荣景相似,国家金融单位都会对坏帐买单的做法,一直让民众与企业坚信银行不会倒、房市不会垮、股票一定涨,认为政府都会护盘。

“但事实上财政危机一直在中国陆续引爆”,吴惠林认为,独裁政权持续美化经济数据,许多地方银行却出现民众无法领现,不就是很严重的财政危机吗?

吴惠林说,中共各种割韭菜行径成为常态、房地产不见好转,其实就是透过陆续引爆泡沫来维持财政。他说,企业若无法持续经营,恐怕只能利用“以债做股”的方式,让银行入股这家公司来解决债务问题。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