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重金不收谢礼的清代名医

文/颜丹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604
【字号】    
   标签: tags:

在当今中国,收红包、甚至要红包,对很多医生来说,似乎都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医生的天职本是救死扶伤,但在现今社会却成了被一些人用来敛财牟利的行业。世风日下,一般人、乃至很多从医者可能都说不清,真正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查阅古代医籍,映入眼帘的那些清代名医就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为子孙积累钱财的名医赖明鉴

赖明鉴,字晓亭,是陕西西乡人。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在读书上极有天赋。于是,博览群书后,很快就能无师自通,甚至对艰深难懂的堪舆、占卜和医术都已有所悟解。

在父亲眼中,赖明鉴是个至诚至孝之人。他年少时,父亲在离乡万里的地方为官,他就一直随侍在侧。父亲去世后,他又将灵柩一路护送回家乡。对亲戚、族人,他也同样情深义重。只要有需要,他就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

无论恰逢年节还是在平日里,他都十分乐善好施。即使有素不相识的人来登门求助,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当地的士大夫欣赏他淡泊名利的气节以及想要济世救人的志向,于是都很愿意跟他结交。

为能帮助更多人,他在县城里开了一家药铺,有时也在那儿坐诊,给人治病疗疾。多年来,他一直怀揣着慈善之心,以治病救人为愿,从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到夏天,他就会在药铺里为过往之人备好茶汤,以供其纳凉解暑。一旦有时疫发生,他就会当仁不让地向当地百姓捐赠药材。

有亲友见他拖家带口,过得并不富裕,却依然很舍得对他人倾囊相助,于是就劝他,要想着给自己的子孙留点积蓄。可他意味深长地回答:“给子孙留下金银,他们未必能守得住;给子孙留下书册,他们未必能翻阅、研读;惟有积下累世的阴德,才能真正地福荫子孙。我是家里的长辈,又怎会不为孩子们着想呢?只是,也不能因为要积累钱财,就有损德行和志气啊!”

多年后,赖明鉴在同治元年的一次民变中,因守卫城垣有功而得到了六品军功的封赏,同治三年又在当地被授予巡检一职。后来,他因病离世了。妻子叶氏在一个破旧的竹筐中发现了一沓纸。这些纸张都是以前一些穷人向他借钱后所留下的各种契据。他妻子也是很有善心的通达之人,于是就告诉家里人:“这些契书留着也是无用的,不如种下善因,把它们全烧掉吧!”

自请为官赈济灾民的名医王国器

名医王国器,字君鼎(又字镇庵),是浙江上虞人。他年少时,曾是国子监里的一名生员。雍正皇帝在位时,有一年当地闹起了饥荒,他便自请为官,下令在寺庙里摆上大锅、点起炉灶,每日早晚各煮两次粥,为灾民们提供饭食。

可没过多久,官府的粮仓就见底了。他便立刻决定,让家里人减餐节食,然后把自家的米粮拿出来充公,继续赈济当地的百姓。于是,大量的灾民因此而活了下来。后来,他还下令让官府在出售谷麦时,每石都再便宜五分。亲友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回答:“官府的卖价高,商家也会跟着涨价;只有把价格降下来,才能让贫穷人家有饭吃。”

到晚年时,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尤其在治疗痘症时,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病人出痘前三日,就知道此人是否能活下来。尽管他在当地很有声名,却从不以医术来作为生财之道。凡遇到家境贫寒的人来看病,他不但分文不取,还把开好的药材都送给人家。

不接受官员重金谢礼的名医陈清远

江西临川县有位医生,名叫陈清远,年少时曾被选入国子监读书。他从小就对医书很感兴趣,几经钻研,便领悟出了医道中的玄妙。

二十岁后,他去了滇南一带,给当地人治病疗疾时,总能药到病除。于是,来找他看病的人渐渐多起来,可他却从不接受任何馈赠、谢礼或酬劳。别人问他缘由,他便回答:“我以前做买卖已挣了不少,现在给人治病,正好能用上这些钱来帮助需要的人。”

这位有着超凡医术、高贵德行的医生很快就轰动了整个云南。当时正值乾隆年间,不少名臣将相都慕名而来,争先恐后地要让他成为自己家里的座上宾。

一位布政使身患顽疾多年,怎么都治不好。自从把陈清远请到家中,顽疾很快就被治愈了。他拿出五百两银子和一些昂贵的裘服和玉石要送给陈清远,却被他一概拒绝了。一位巡抚的老母亲得了重病,陈清远被请去后,很快就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那巡抚拿出重金来酬谢他,可他却分文不取。感佩于他的品行与操守,这两位官员后来都跟他成了莫逆之交。

将医酬赠送给他人的名医钱以懋

清朝时,江西新建县有位医生,名叫钱以懋,字尔相。他年少时就掌握了极高的医术,给人看病时,只需观人气色就知道是何病症。每次只要对症下药,很快就能使病人痊愈。当地有不少官员跟他交情匪浅,找他看病时,都会以重金相酬,可他却不收一分一厘。

一位远在福建的参议因受多年病痛折磨,于是派人跋山涉水,把钱以懋请到家中。果然,他不负所望,很快就给人家的病治好了。那官员十分感激,最后将他与数百两银子的谢礼一起送回到他的家乡。可他回乡后,却没有把这些钱纳为己有,而是悉数都送给了亲友近邻。

他所住的地方只是一个简陋的茅屋,但仍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求医问药。他一生安贫乐道,尽管救活的人已不计其数,却从未计较过自己的得失与回报。

参考资料:
民国三十七年《西乡县志‧士女志》
嘉庆十六年《上虞县志‧人物》
道光三年《临川县志》卷二十六《方技》
道光四年《新建县志》卷四十三《人纪‧方技》@*◇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