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井有名医 能为皇族治顽疾

文/颜雯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中国古代的名医,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13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宋代高宗皇帝曾说:非怪证无以显奇效,非奇效无以著神功。或许,皇族突发的怪疾、经年难治的顽疾,也终究是为了让那些隐于民间的医者脱颖而出,让中医深邃的文化再次显现出其绚烂夺目的光华。

鄞县名医臧中立治好了皇后的重病

据《宁波府志》所载,北宋时有个医生名叫臧中立,字定民。他原是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元丰年间搬到了鄞县(今浙江宁波)。因他医术神妙,在当地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家每天都被前来问诊求药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崇宁年间,王皇后突然得了重病,御医们治了很久都不见好。徽宗得知后,立刻命人去各地征召医术高明的大夫。鄞县衙门举荐了臧中立,皇帝便请他入宫。

进京面圣那天,他只穿着一身布衣、一双草鞋就来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先请他去皇后的宫中诊脉,他出来后回禀道:“皇后娘娘是因为频繁地上吐下泻,导致脾脏十分虚弱,我打算用牡荆的叶子入药。若娘娘服用后,能好好睡上一觉,也就无碍了。”皇帝听后不再多问,命下人照他的话去做。后半夜,皇后醒了,她觉得胃里舒服多了,还叫人给她熬粥喝。后来,没出一个月就痊愈了。

徽宗很欣慰,命人将臧中立一路送回家乡,还下拨银两给他在县里建了一座宅院。皇后也为此宅院亲笔题了字,当地人觉得甚是荣耀,于是将那里的街坊命名为“迎凤坊”。

临安名医严防御治好了皇帝的顽疾

南宋高宗和孝宗这两位皇帝,虽不是亲生父子,却是出了名的父慈子孝,连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船窗夜话》上都记载着一段高宗舐犊情深的故事。

孝宗在位时,有一次得了痢疾,御医们在一起开方、配药,可怎么也治不好。高宗忧心忡忡,决定在民间各处寻找能治痢疾的大夫。

那时,临安城有间门脸并不起眼的小药铺,里面有位大夫名叫严防御,他最擅长的就是治疗痢疾。这天,高宗看完孝宗,在回德寿宫的路上突然注意到这间药铺。他立刻派身边的人去打听。严防御告诉那人:“我这里就是专治痢疾的。”高宗一听很高兴,便传旨让他去给孝宗诊治。

他见到孝宗后,向御医们询问了一下病情。高宗问他,是否知道这病是因何而起。他回答:“恐怕是因为食用了过量的湖蟹所致。”高宗又让他给孝宗把脉,然后他回禀道:“这是冷痢,只要将新米和藕节放在一起研磨成细粉,再用热酒服下即可。”高宗命人照做,而孝宗果然在服用了几次后就痊愈了。

这神奇的方子令高宗赞叹不已,他将一支御医们常用来研磨药材的金杵臼赐给了严防御,还授予了他官职。后来,临安城的这家药铺一直被人们称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在当地颇负盛名。

婺源名医江嚞治好了公主的小产

据《婺源县志》所载,南宋时,有个医生名叫江嚞(古同“哲”),字明远。他给人看病时,往往只开一剂药,就能把病治好,于是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有一年,当地爆发了时疫,染疫者不计其数。当时,县令最小的儿子梦到了掌管瘟疫的神灵,告诉他:“来日遇到江先生,我将恭敬地回避,得病的人都会好起来。”后来,果然是江嚞,依然只用了一剂药,就将染疫的病人全都治好了。

理宗皇帝在位时,有一次,突然一病不起了,御医们也都束手无策。左丞相范钟向皇帝举荐了江嚞,理宗答应一试。他入宫后,只进了两次药,就把皇帝的病给治好了。

理宗对他的医术大为赞赏,要封他为御医,可他无心官位,不想入宫。于是,理宗就让他在朝廷开办的临安惠民药局里当差,以便能用超凡的医术造福百姓。最终,他同意了。

一天,江嚞行至城东的古水旁,看到一棵树上的鸟巢在不停地抖动,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这时,有人爬到树上,发现鸟巢里有两枚鹳鸟蛋,正要将其拿走,江嚞走上前,从那人手里买了过来。等那人走后,他发现鸟蛋上有轻微的裂痕,便又小心翼翼地把蛋放回到鸟巢中,确认鸟巢没问题,才放心地离开。过了一个月,两只雏鸟破壳而出。

没过多久,鹳鸟们也长大了。有一天,它们衔着一根树枝,往惠民药局的方向飞去。当时,江嚞正在药局的院子里,一抬头就看到两只鹳鸟将一根树枝遗落了下来。他捡起树枝,发现上面有红藤缠绕着,根叶看起来很有光泽。于是,他就把树枝栽在了花盆里。

后来,理宗最疼爱的周汉国公主多次小产。江嚞就以那树枝的红藤做药引,将公主的病完全治好了。有人说,那根红藤正是鹳鸟妈妈当年用来缠绕破裂的鸟蛋所用。

作为药局的一名普通医员,江嚞造福临安百姓长达十年之久。他奏请归田时,皇帝将他家乡的一座大宅子赐给了他,以便他安度晚年。

温州名医戴煨治好了太后的怪疾

据《温州府志》所载,南宋有位懂医术的官员名叫戴煨(号复庵),当时在临安府衙任知录一职。度宗在位时,谢太后曾得过一次怪病:她的舌头伸出来后,就不能收回去了。有人向朝廷举荐了戴煨,随后他便入宫给太后诊治。他只在太后的舌头上敷了一些药,很快症状就消失了。太后很高兴,得知他是前朝名臣戴溪的孙子,便亲自做媒,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他。

后来,他弃官学道,遇到一位异人将一种能上入天宫、下入地府的秘术传给了他。一天,他走在衢州街头,一位手持文书的官员迎面走来。他告诉戴煨,冥府要请他去担任一段时间的判官。当他完成了判官的工作,打算离开时,突然想起之前那官员手里拿着的文书。他要来一看,发现那上面写的正是温州一带即刻要发生的火灾情况。没过多久,当地果然起了一场大火。除了戴煨家,城里竟无一家能幸免。◇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现代人对中医或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中医治病疗效慢,不如西医那么立竿见影。其实,药到病除的真实例子在中国古代的医籍中可谓比比皆是。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用药物已无法治愈的疾病,用针术就能应手而愈。
  •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行似乎已成奢谈。在腐败横行的当下中国,连医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场所。不收红包、不求名利,甚至还倾囊相助的医生,或许只能在史书中看到。
  • 听过扁鹊这个人吗?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神医呢!他看病究竟有多么神呢?我们就来听听神医扁鹊的故事。
  • 中医治病对医者德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疗疾如神、能治奇症的古代名医,往往都怀揣着“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愿。道在先,术在后,术只是道的延申与外化。当后人叹服于古代医者将神妙的针术、奇准的脉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时,就该想到他们必是心性超凡、境界高远的有德之士。本篇将介绍几位精于脉术且德行出众的清代名医。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哪怕只翻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医籍,我们依然会发现,怀揣着治疫奇方、偏方的医生也并不少见。本篇讲述的只是这类被记载下来的众多名医中的几位,愿以此来洞见古代中医医术的深邃与精深。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古语云,一德、二命、三风水。可见命数皆源于累世所积攒的阴德。一般来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源于道法自然的古代中医,却一直在不断地演绎着起死回生的医学奇迹。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复生的人或许就是命不该绝,而怀揣着神妙医术的医者能及时出现,也同样是德与福、禄、寿之间所产生的因果使然。
  • 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用来诊断病人病情的最常见方式。然而,这四种方式中的每一项又都会因为医生的领悟力不断提升而发挥到极致。如通过切脉,能精准判断出病人的病情、身份、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运如何,就是能让人感到古代医术精深微妙的表现之一,这也是医道同源的最有力证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