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大师神髓录》

吴惠林:第九章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海耶克论海耶克──对话式自传》中译校订者的话

人气 229

【大纪元2024年03月07日讯】1992年3月23日去世的海耶克(F. A. von Hayek),在过世当时,中外媒体都出现一些对其盖棺论定的文章。

虽然大家一致肯定海耶克的成绩,但因其贡献层面极广,搜尽枯肠也难找出一个适当的“封号”,只见有人以“知识贵族”、有人以“经济哲学家”、有人以“纯正自由主义者”、也有人以“一代大儒”称之。

正如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e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University)主任坎贝尔(W. G. Campbell)所言:“说海耶克是经济学家,和说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艺术家、牛顿(Isaac Newton)是科学家一样,是不足以说明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的。”的确,海耶克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法学以及理论心理学都有杰出造诣和贡献。

海耶克于1899年5月8日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书香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大学教授,父亲是医学博士,但醉心于研究工作,并在维也纳大学教植物学。海耶克的两位弟弟也都是大学教授,而赫赫有名的伟大哲学家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则是海耶克的表兄。

在此环境长大的海耶克,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得到维也纳的法学博士和政治学博士,在校时接受了孟格(Carl Menger)、威泽(Friedrich von Wieser)、庞巴卫克(Eugen von Böhm-Bawerk)以及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等奥国经济学派大师们的熏陶,成为该学派的第四代掌门人。

海耶克的学术和知识生涯不曾有冷却期,早期是以经济方面的研究为主,即1931年至1949年旅居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那段时间。1949年赴美,迄1962年届龄六十二岁退休转赴西德,这段期间则致力于非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无论在哪一阶段,海耶克都不断有作品出现,前一时期正逢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全球经济大恐慌,也是凯因斯革命出现的时候,而海耶克坚决反对政府干预,并对通货膨胀政策大力抨击。与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针锋相对,不幸居于劣势,直到1970年代早期“停滞性膨胀”出现才得以平反,而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授更让海耶克得以自谷底翻身。

1944年海耶克写了《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这本脍炙人口的书,剖示任何形式的政治经济计划,都会危害到社会中个人的经济自由,计划经济无可避免会带来贫困和专制政府。

在当时浓烈的社会主义气氛下,这本书被视为“毒草”,海耶克也被英国知识分子视为“异端”,这也是海耶克避走美国的原因之一。

自《到奴役之路》之后,海耶克就致力于非经济领域,全心与社会主义搏斗,想尽方法揭穿社会主义的弊端和毒害,以免自由社会受到荼毒。

1990年代中期的台湾,虽在“亚太营运中心”跨世纪计划下走开放、松绑之路,但骨子里仍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何况一直以来又如火如荼推展各项社会福利方案,由全民健保打头阵,这种情况正是一步步走向海耶克所说的文明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之所以会有此种趋势,观念不清是关键,而海耶克的著作正是解惑良方。

以上所述只能轻描淡写海耶克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点皮毛,想对这位“路遥知马力”的先知有更详细的了解,还是得由其“传记”下手最方便、省力,而传记若能由他自己道来,就更为理想。

这本《海耶克论海耶克》(Hayek on Hayek : An Autobiographical Dialogue)正合乎此种要求,这是一本半自传式著作,主要的来源有两种,一为海耶克自1945年开始亲身撰写的“自传笔记”;一为专家学者们与海耶克的对谈记录。

全书以海耶克的生涯为经,以各阶段的著作为纬,将海耶克的心路历程,以及各本重要著作的产生背景和主要意涵,用轻松笔调委婉道出。

除了透过与专家对谈,指出一般人对海耶克作品的疑惑,由海耶克亲自作答之外,海耶克也希望其后代由此本自传知悉其一切作为的来龙去脉,就像海耶克由其祖先所获得的一样。

这本书在无意中凸显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傲骨,也处处见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典范,让人吃惊的是,被海耶克痛批为不是经济学家的凯因斯,竟然是其好友,且有恩于海耶克。海耶克也不留情的指出:经济学家一旦踏入宦海,一定会被腐化的血淋淋事实,甚至于连令人尊敬的罗宾斯勋爵(Lord Lionel Robbins)也都难免。这点值得世人深思。

对海耶克这位直言不讳,一生坚持市场经济立场的智者有兴趣,或想对其思想钻研者,实在应先由此书建立起与海耶克的心灵感应。

 

1998年10月最后定稿

2004年7月30日修改

2004年10月二修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吴惠林:海耶克与凯因斯的货币理论
吴惠林:诺贝尔奖让海耶克翻身
新西敏海耶克游行盛大回归
吴惠林:呼唤“海耶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