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馆

挖土机下抢救来的史前宝藏

蔡轩玮

人气 35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4日讯】走入十三行博物馆,仿如走进幽暗神秘的古墓穴。沿着缓缓下降的坡道左转,才惊喜地看见博物馆入口,进了博物馆,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没有富丽宏伟的正门,没有夸张浮华的设计,建筑师用他的巧思,引领我们重回考古现场。

拾级而上到了第二层,回首一望,十三行遗迹考古发掘的现场赫然重现眼前,考古学家俯首工作的身影以及现场凌乱的脚印,栩栩如生;往前走则看见巨大的挖土机及禁止盗采的标志,为我们娓娓道来抢救十三行的历史。

戏剧性的发现

十三行遗址的重现,仿佛一开始就是充满戏剧性与惊奇。民国44年,空军飞行官潘克永在一次飞行任务当中,经过观音山的上空,赫然发现罗盘有受磁力干扰的异常现象,机敏的他猜测,地下可能埋有大量铁矿,才使得罗盘受到干扰。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到现场察看,发现当地有疑似铁矿的黑褐色“铁石”。

为了开发可能存在的铁矿,潘克永找上了在台湾大学任教的地质专家林朝渠教授以及中美钻探公司工程师黄瀛东。民国46年,林朝渠与黄瀛东陪同潘克永一同前往台北县八里镇顶罟村勘查,以他的专业知识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些黑色铁石并非铁矿,而是俗称“铁屎石”的炼铁残渣。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八里当地并没有炼铁的纪录。沿着当地小路走到后来发现的十三行聚落,却发现遍地铁渣、贝塚、陶片,林朝渠高兴地笑了,没想到“铁矿”没有找着,竟找到台湾唯一铁器文化的史前遗址。

挖土机下的抢救

民国78年,就在考古学家石璋如、刘斌雄、臧振华、刘益昌等多位考古学家在八里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却传来当时台湾省住都局计划在十三行遗址上兴建八里污水处理厂的消息,污水处理厂的厂址几乎与遗址重合。为了拯救台湾珍贵的史前遗址,考古学家四处奔走,呼吁各界重视,当时获得社会大众热烈回响,爆发台湾史上第一次文化保存与工程建设之间的冲突。

然而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工作并没有停止。中研院的臧振华和刘益昌教授于是带领学生在工程动工的同时在夹缝中进行文物的挖掘和抢救。多年后虽被列为二级古迹,民国81年经行政院指定台北县政府筹设文物陈列馆,但遗憾已经造成。六万平方公尺的遗址范围,当年只抢救七百平方公尺,现今原址仅保留三千平方公尺,其余均被严重破坏。主持抢救遗址文物的臧振华与刘益昌教授,在博物馆开幕当天重回现场,形容这是“建立在当初的一个错误的博物馆”,并希望政府记取教训,也期待博物馆发挥教育、娱乐及休憩的功能,弥补当初的遗憾。

谜样的十三行人

一千多年前,淡水河南岸,有个小小的部落。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不知道这里住的是什么人。据今五百年前,这个未知族群谜样地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至于“十三行遗址”命名由来,则是根据考古惯例:史前遗址的命名都用发现地的最小地名。遗址所在地台北县八里乡顶罟村有个别名叫“十三行村”,于是以村名命名为“十三行遗址”。至于顶罟村别名的由来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因为清朝时,这里曾为重要商港,有多达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经商,所以将此处称为“十三行”。可是,也有学者认为“十三行”可能来自原住民语言的音译,为原住民称呼该地之名称。

十三行人开始在此生活的时代约为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前,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炼铁作坊的出土。地上发现的柱洞痕迹,则暗示了他们建屋的方式为东南亚较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当地出土的陶器、陶片颜色偏红,与台湾出土的其他文化中的陶器有明显差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镇馆之宝”,为人面陶罐,在口缘、足部的表面均匀散布圈印、栉点等装饰图样,在陶罐腹部则为生动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狭长的双眼、微张的嘴角、再配上脸颊旁立起的双耳。人面陶罐为墓葬出土文物,据学者推测可能为宗教用途。

留有大量证据的,还有墓葬的方式,十三行人为屈葬(大量出土的人骨姿势为屈肢或半屈肢),都是背向观音山,面向台湾海峡而葬。十三行遗址出土许多珠饰、青铜器及中国汉代至唐代的铜钱,还有台湾其他地区出土的陶器,显示十三行人不但与岛内他族群交通频繁,也与中国、南洋一代的族群来往密切。与台湾原住民一样,十三行人也属于南岛语族。考古学家推测,他们可能与平埔族中的凯达格兰族关系最为密切。

十三行博物馆的内部构造,全部倾斜十七度,象征遗址曾经遭受破坏。观景台“鲸背沙丘”的灵感是来源于十三行人生活随时可见的海中凸起的鲸背。

十三行博物馆处处可见巧思及用心,想来一段丰富有趣的知性之旅吗?来一趟八里吧!

(十三行博物馆网址:www.sshm.go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湾工业局拟斥资5000万元筹设工业发展博物馆
人形艺术说故事    日本人偶展现传统文化
UNESCO将主办拯救伊拉克古文明研讨会
柏林国家艺廊展出纽约现代艺术作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