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 “赵氏孤儿”迎来盛景

标签:

【大纪元8月26日讯】■《赵氏孤儿》演变始末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纪君祥著有《赵氏孤儿大报仇》,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有《八义记》。该剧清代被改为梆子剧目,现代最著名的是秦腔演出本,作者是马健翎。1960年由北京京剧团排演的王雁的改编本最有影响,马连良扮演程婴,裘盛戎扮演魏绛,谭富英扮演赵盾,张君秋扮演庄姬公主,每个人都有大段的优美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堪称一绝。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还有一出《搜孤救孤》,表现的是其中有关程婴和公孙杵臼联合救孤的一段,也是余(叔岩)派老生的代表剧目。《赵氏孤儿》曾经于1735年被译成法文本,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改编时名为《中国英雄》。

  据中华网8月25报道﹐虽然众所瞩目的两个话剧版本《赵氏孤儿》的舞台碰撞并没有如约在4月上演,但这出被王国维先生称作“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作品将在“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召唤下成为金秋首都舞台的一大文化盛景。10月12日至15日,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将同时在民族宫剧院和首都剧场推出,两个导演对同一题材所作的不同人文思考将为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体验。

  ■国话版《赵氏孤儿》———带着希望和勇敢上路

  在参演“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前,国话版《赵氏孤儿》将率先于“十一”黄金周在上海进行首演。此次田沁鑫延续了她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采用曲折复杂且交错穿插的结构,对时空转换和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流畅自然。素材虽然选自史料和同名元杂剧,但是从孤儿和他的两个父亲———身为救命恩人的养父程婴、杀父仇人同时又是义父的辅国将军屠岸贾三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我做戏,因为我悲伤”,这是田沁鑫的创作初衷,从《断腕》、《驿站桃花》到《生死场》、《狂飙》,田沁鑫的主要作品都是自编自导的,而且均为悲剧,因为她觉得悲剧使人高尚。《赵氏孤儿》的精神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的捍卫与坚持,甚至它所带有的道德观念能够影响到当时一派混乱的欧洲,说明它并不是一部关于阴谋的戏,而能大大呈现出人间的善行,真诚和担待。

  国话版《赵氏孤儿》是该院建院来第一部历史题材作品,但整部戏透着年轻有力的现代青春气息,韩童生饰演屠岸贾,袁泉饰庄姬,在话剧《生死场》里有过精彩演出的倪大宏出演程婴,翟小兴演孤儿。就如同剧中的孤儿一样,虽然经历了不少悲凉沧桑,最终还是要迎着天边的血色迷狂,带着希望和勇敢上路。

  ■人艺版《赵氏孤儿》———去掉了所谓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更看重事物的复杂性

  已经于4月完成了首演的人艺版《赵氏孤儿》的文学顾问牟森说,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元杂剧《赵氏孤儿》应该说是最有力量的一出戏,堪与古希腊悲剧媲美。此次是林兆华导演的第二个《赵氏孤儿》版本了,此次再排,牟森解释为“一个优秀的文本就应该有很多种解释,《赵氏孤儿》当然不应该只有戏曲形式,就像有多少个导演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赵氏孤儿》也应该有很多个”。

  全剧仅是取了这个故事为原型,并没有把它当做历史剧,也不是围绕忠义、复仇的主题去阐释,去掉了所谓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更看重事物的复杂性。而因果循环、生生相克、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东方哲学似乎也有了禅意。此次,林兆华再次强调了他一贯坚持的写意表演。

  人艺版《赵氏孤儿》的演出阵容堪称豪华,濮存昕饰演屠岸贾,徐帆饰演太后,何冰扮演程婴,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承诺。但在戏剧的呈现上,相对于传统人物是戏剧表现主体的演绎方式而言,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艺版《赵氏孤儿》所有的人物不过是一个符号,一种工具,一种讲话的工具,一种用来表达编导者个人思想的工具。(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章子怡疑不满新片戏份被剪?受访片段引揣测
为角色增重15公斤 黄晓明领奖时激动手抖
任嘉伦官宣解约A股上市公司 消息登热搜榜首
那英《歌手5》排名垫底 网友错愕 疑是“剧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