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槟榔者 粒线体DNA易突变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11月1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徐惠玲、洪素卿╱综合报导〕中央警察大学教授杨秋和费时五年研究发现,好吃槟榔者易使身体粒线体DNA产生突变,如果口腔细胞与血液化验结果发现DNA不符,并不代表不是同一个体。由于这项研究在国际上前所未见,昨天在警大“粒线体DNA鉴定刑事应用国际研讨会”引起国内外专家瞩目。

台大医院基因医学部主治医师苏怡宁也认为,这项研究相当有趣,且关于这类研究,现在已有另一种想法,也就是当观察到这类特殊态样的突变时,应该要联想到患者可能有潜在癌症的可能性。

苏怡宁表示,癌组织不只是其粒线体DNA会突变,一般DNA也会变化,因此取样时,若取到癌组织进行鉴定,理论上会影响其准确度,但癌症的DNA突变,会有特殊的态样,与用来排除血缘关系的差异性不同,应不至于影响身份鉴定的判读。

苏怡宁说,粒线体DNA属于母系遗传,在临床亲子血缘鉴定上,并非惯用样本﹔至于一般用来判断血缘关系的特定点位,则很少会因为罹癌而全部突变。

嚼食过的槟榔渣是犯罪现场常见的证物,而台湾地区已证实八十%的口腔癌是吃槟榔所致,因此,警大鉴识系教授杨秋和针对六十个有吃槟榔习惯的人、七十五名没有吃槟榔的人及六十七名口腔癌患者的口腔瘤细胞及血液细胞,进行粒线体D-loopDNA序列差异的比对。

杨秋和在费时五年的实验调查发现,有吃槟榔者的粒线体D-loopDNA检测到突变频率为十%,其中以点突变较高,为八.三%,长度变异频率为一.七%,而如果吃槟榔的习惯超过十年以上者,口腔细胞中与血液细胞中D-loop变异就开始明显,三十年以上者变异比率就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八十%以上。而口腔癌患者的粒线体D-loopDNA在肿瘤细胞及血液细胞中序列的变异比率约为六十一%,其中点变异为十九.三%,长度变异是四十九.三%;无吃槟榔习惯者粒线体D-loopDNA在两细胞间的变异为一.三%。

杨秋和说,槟榔成分含有槟榔子、荖花、石灰、香料等,会加速自动氧化作用的进行,产生的活性氧化物会对DNA造成伤害,其中,又以口腔癌患者的突变情形最为严重,实验证明吃槟榔的人比不吃槟榔的人,身上的粒线体DNA更易产生突变。

杨秋和昨向美国联邦调查局等国内外鉴识学者专家首度发表这项报告,他以研究数据强化口腔细胞与血液化验结果不符,但并不代表这不是同一人,期望这项研究能有助于鉴识人员为刑事案件重建现场与侦查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柳信美透露自己曾是吸安少女!
北市青少年不良行为  吸烟饮酒嚼槟榔近五成
槟榔汁下肚 当心钙中毒
绰号林青霞  102岁阿嬷健康有朝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