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政策失当加剧城乡差距贫富悬殊

人气 54
标签:

【大纪元12月26日报导】–二零零四年中国大陆回顾与展望之六(中央社记者赵彦特稿)中国官方吹捧经济成果的现象,在今年宏观调控紧收后稍见收敛,但其实自满同时却也暴露因为“集富”与“集贫”造成的城乡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这些差异的症结在于经济政策失当,至于明年能否改善,端视“三农”与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落实。

中国政府今年九月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称,中国大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至去年底仍有两千九百万人,城镇有近两千两百四十八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其中妇女和儿童占较大比例。 

今年七月,中国建设部长汪光焘在“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说,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五比一甚至六比一,比二十年前高出近三倍。

他坦承,长期重城轻乡的政策正逐步显现后果,而“三农”问题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至于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当前仍然存在,而且有增大的趋势。

汪光焘指出,一九八四年是中国城市与农村差距最小的年份,城乡收入比是一点七四比一,而现在已经到了三点七比一,再加上对城市的福利补助等,实际差距已经达到五比一甚至六比一。

这个情况也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两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莫理斯 (Mirrlees)与斯宾塞(Spence),今年十一月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就有如是看法。斯宾塞更直指,正在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将为中国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为未来经济投下变数。而许多分析认为,始作俑者正是中国当局及其制定的政策。

香港时事评论家柳三禅认为,中国政府剥夺农民、支持工业、实现工业化,长期实行所谓的“剪刀差”政策,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向农村出售工业产品,使得农村无法休养生息,导致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许多农民种地一年,甚至赚不到养家糊口的口粮。

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中国经济改革二十五年来,为了搞经济建设,全国的储蓄,包括农民储蓄都拿到城市里,修高楼大厦、飞机场、高速公路等,农村的储蓄没有了,自然就没法发展。

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大陆城乡差距及贫富悬殊的局面,全是政府长期“扶商抑农”政策造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今年再三表示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但是否奏效人尽皆知。

“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声称,中国大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支出的扶贫资金,从一九九四年近九十八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增加到三百亿元。不过,今年七月,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一番说词却让人怀疑,扶贫的钱到底用到那儿了?

刘坚说,“去年我国未解决温饱(依人均年收入六百三十七元人民币以下为准)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八十万人”。扶贫输血十余年,为何绝对贫困人口仍居高不下?究其根本,不在于资金或扶贫的理念、效率,而在官场的本质。

有人讥讽说,中国每年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逾一兆元人民币,按上述所谓的贫困标准,这笔钱足可让三千万贫困人口脱贫五十二年。

美国广播电台报导,中国经济发展引人瞩目,但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背后,贫困这个老问题又在悄悄抬头,今年更是二十五年来首次贫困人数出现增加。

对照中共党政财金单位、智库揭示明年的经济主轴,仍旧偏重工商业,农业依旧聊备一格,勉强有关且较突出者,只有计划设置土地总监管单位,而这也让人联想到应与今年官方兼并土地,引发多起农民抗争及数万人上访有关。

中国的农村几乎等于贫穷者的大本营,执政者一味推出美其名为补贴、照养政策,但在贪腐问题及农乡官员坐地为王等现象无法遏止的情况下,显然还是无法切中时弊,展望中国社会能否保持稳定,也就不言可喻了。

相关新闻
香港民主党办元旦大游行 反官商勾结争普选
港人元旦日举行游行  反对官商勾结
忧蒙古局势 当局取消重金属乐团演出
遗产税传言升温 父母给孩子购豪宅避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