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西溪遗址显示太湖流域先民生存状况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月8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八日电)南京博物院已完成了对宜兴西溪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在太湖流域发现了大面积多层次的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同时对地质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胥溪河形成年代,提供了考古学背景解释。

新华社今天报导,从去年五月至今,宜兴西溪遗址经过两次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西溪遗址主要遗存年代跨度为距今七百至六千年左右。

考古人员在西溪遗址发掘出釜、豆、砵、甑、器盖、器座等大量陶器,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和各类玉器、骨器和动物标本等。出土文物中的母背子羊陶塑、形象逼真的鱼形刻划图案,显示西溪先民不但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还有艺术追求。

此外,考古现场发现了多层次大面积分布的密集柱洞。专家分析,这与高出地面的立柱架梁铺板建屋的杆栏式建筑关系密切。这种建筑形式类似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显示当时太湖地区气候非常潮湿。

报导说,经筛选发现的种类繁多的鹿、猪、龟、鼋、鱼类动物遗存及红烧土块中夹带的水稻谷壳印痕,对研究当时的生存环境、食物结构、生计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炭化稻米的发现对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农业起源、稻作农业的开展以及太湖地区史前农业规模、耕作方式等课题研究,都提供了材料。

考古人员同时在西溪遗址发现了大面积深厚的蚬蚌螺蛳类遗存,在两万多平方公尺的范围内,平均堆积厚度达零点五公尺,最厚处超过一点四公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指出,这是古人在大量食用这类动物的同时,将其外壳砸碎后掺入陶土中烧制陶器,还将它们堆垫在生活区,不断抬高居住区的居住高度。有的甚至直接在上面建造红烧土地面建筑或铺垫在房址的周围,以达到防水防潮防湿的目的,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非常罕见。

至于地质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胥溪河(长江自芜湖开始往东经由高淳、溧阳、宜兴的入湖入海通道)的形成年代,在这次考古后,也有新解释。专家认为,远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还存在另一条自西往东的入海通道,太湖西部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这条水路要道,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居民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相关新闻
中国汽车供应链加快出海 分析:规避欧美制裁
限韩令解封又收紧 韩乐队在华演出突遭取消
北京下调购房首付刺激楼市 民众不看好
中国经济低迷 物流仓库和工业园区大量空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