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不是为了纪念的纪念

马识途(北京)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5月19日讯】15年前的枪声,打碎了多少人对中共当局依稀尚存的幻梦;15年前京城那血雨腥风的夜晚,虽经多年岁月风雨的冲刷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我亲身经历过那场屠杀,那个令我终生难以忘却的夜晚。15年来,那段历史,那些历历在目的场景,已为太多人回忆、翻阅,我不想再去触摸那些心上已结了痂的伤痕,更不愿用多么动听的言语去告慰那些仍未安息的英灵,因为,历史一定会公正无私的评判、裁决。我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64”过去了十五个春秋。每当这一天,人们都不免要想到她、祭奠她,可想起、祭奠之后我们又做了多少实现他们理想的工作呢?

这些年来,我见过许多当时的热血青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的人的记忆已因岁月的流逝而尘封;有的人踏出铁门弃故土而去;有人仍在这块坚冰冻土中苦苦的挣扎,为生存、为信念他们在无奈的呼号;还有的人凭着那一份执著,每日为“64”家属做实事;也有的人索性将“64”深深的埋藏在记忆中,饭后茶余,三两知己,亮出那段闪光的回忆。

我不是哲人,也不是思想家,只凭自身感触和观察去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铺天盖地的祭文,慷慨激昂的呼号,妙语绝伦的咏叹调,我见的太多太多。从我还是热血青年时参与的“78”民运至今,一次次大的民主运动,一次次大的事件,都曾涌现出一批新人,可等到潮起潮落之后,岁月荏冉,又淹没了一批人。文章固然能振奋人心,咏叹调的确能令人动情,但为什么百姓的激情在不断的降温?为什么一批又一批人会悄然离去?每当临近这几个重大的纪念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正是每临这一时刻,我都有欲说又罢的感觉,因为我的心也在变冷。

君可曾看到,“78”民运尚在国内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怎样的在蜗居中生存,他们又是怎样为不失去自己那份追求而苦苦的求索?!君可曾看到,“64”那些家属,还有曾在那一刻抛洒过鲜血的朋友,他们在国内生存的是何等的艰难,他们又是何等的无助?!君可曾看到,二十几年来那些为了中国的民主事业能够得以实现而以身试法、身陷囫囵的勇士的亲人是怎样在苦捱时日,他们自己又是怎样在度过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年?!如果我们还能理解或是还能看到,这些人中有人至今依然无家可归,有的人仍然生存艰辛,有的人仍在年复一年的携家带口去铁窗下探视亲人。铁窗下又新增了多少他们辛酸的泪水。每一年又有多少家庭为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当我们能时时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能在每每的纪念时,也同时想到,当你们还能自由的撰写文章时,还能纵情的谱写咏叹调的时候,也想一想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中国民运、民主进程的推进需要以国内民运、民主人士、异议人士为基础,国内的民运、民主人士、异议人士,需要国外人士有效的、实际的支持和帮助,这二者不可脱节。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但多少年来,究竟有多少人为了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做了卓有成效的实事呢?我们是不是在此时此刻有必要提醒那些已经身在自由世界的朋友,每到这一天,也能够在纪念的同时反思一下,当你仍处在这块冻土时,你需要的真正帮助和支持是什么,当你的家属也曾像他们一样有总也走不完的那段探视路时,当时的你需要的又是什么?

多少年来,我见到的大部头的为推进民主进程的文章太多太多,多少年来,为了纪念的纪念我了解的太多太多,但国外朋友对国内朋友的有效支持却知之甚少,国内外有效的互动行动也太少太少,我真的希望,通过每一次的纪念活动,能使我们国内外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共识,多一分关爱,多一分支持,少一些争斗,少一些浮华,少一些歧见纷争,少一些各自为政,能为民主的大业竭尽全力。

15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么的短暂,但在我们每一个爱好民主与和平的人们的心中却又是那么的漫长,因为我们在这15年间总是背负着那份未竟的重托。

今天,面对纪念之日我无以奉献给那些在天的英灵,唯有此篇不是为了纪念的纪念。

源自《议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陈一咨:献给为中国自由民主事业奋斗的人们
旅美民运人士王丹、王军涛被禁访港
中国司法观察:我们有回国的权利
【六四征文】忘不了的六四 忘不了的“三不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