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防范自杀悲剧

李政勋  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标签:

【大纪元6月17日讯】自杀行为其实是一种求救的讯号,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而伸出援手。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亲友透露出自杀的倾向时,及早给他充分的关怀与支持吧!

近年来台湾自杀人口节节上升,尤其是十五至四十四岁青壮年自杀率增加最快,令人忧心不已,因此,防治自杀是一大课题。不久前媒体报导,全台一日间十三人企图自杀,十一人成功结束了自己生命,更是震惊了社会大众。

每分钟一人自杀死亡

根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自杀而死的案例有五十万件,平均每天有一千四百件,换言之,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因为并非所有的自杀者都曾明白表示他的意图,或是留有遗书。因此许多的意外死亡,如坠楼、溺水、瓦斯中毒等,有可能也是自杀案件,所以真正自杀死亡的人数大概是官方统计数目的十倍。俗语说得好:“蝼蚁尚且贪生,为人谁不惜命。”求生畏死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却有人宁愿抛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呢?企图自杀的人当中有百分之九十患有精神疾病,尤其以忧郁症和自杀的关联几乎是密不可分。忧郁症病人常会感觉人生乏味,毫无希望与价值,甚至会有所谓的“罪恶妄想”,相信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非一死不足以赎罪,因此自杀。

精神病患的自杀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有的是罹患上述的忧郁症;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在症状急性期时,有的会因为幻觉听到有声音叫他去死,在症状影响之下自寻短见,或因为他的被害妄想太过真实,坚信有人要致他于死,逼得他干脆先自我了结;至于另一种经常自杀的病患,是所谓的“边缘性人格违常”的病人。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经常觉得生活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无法肯定存在的意义,不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的人际关系经常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情绪也会陷入沮丧忧郁,所以经常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是求救讯号

导致个人自杀的原因大致可归类为内在的不快乐与人际关系及环境的冲突两大类。当一个人失去对他极重要的事物,例如身体健康、爱恋的对象、财富、权势、自尊心时,便会令他不快乐,所以老年人缠绵病榻又没有儿孙关照时、失恋或者所爱的亲人死亡时、学业或事业失败时,都可能使人因丧失希望而自杀;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失恋时怀着报复的心理,借着自杀的行动来表达来抗议或者引起对方的关心和注意;或者因为学业或事业上的挫折遭到亲人责备,无法承受愤而自杀,则他们的原因就应归于人际关系与环境的因素所导致。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自杀,必然是他内在的不快乐,与人际关系、环境之间的冲突压力大到超过他能忍受的范围,才不得不出此下策。一个人也不可能突然自杀,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自杀者在行动前都曾经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图。所以自杀者的亲友在悲剧发生前,应该有相当大的机会预先察觉。而且大多数的自杀者并非当真坚决地要毁灭自己,有可能是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周围的人,他所面临的困境已超过他所能应付的范围,不得不以此作为解脱之道。

所以自杀行为另外一层意义其实是一种求救的讯号,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而伸出援手。某些人由于个性上的弱点、表达能力的问题等,使他们无法清楚表达出他们的绝望与无助,选择了自杀作为发出求救讯号的方式,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亲友、同事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自杀的倾向时,千万不要避而不谈,而应该及早给他充分的关怀与支持,引导他谈出内心深处的困难,然后设法协助他度过难关,并且应该鼓励他向专业医疗或咨询机构寻求支援。

另一方面,对于自杀未成而获救的人,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曾企图自杀的人,有百分之二十会再度尝试,所以亲友们绝对不能过度轻忽地认为他从鬼门关前捡了一条命回来之后,必定不会再轻易寻短,而疏忽了他内心的困难可能还未获得解决。应该要积极地去了解他、帮助他,才能避免悲剧再度发生。──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南韩自杀增加率居OECD会员国之首
苏妮尔:自杀不是问题 而是问题的开端
日警方调查指洼塚洋介 自杀可能性仍高
因应供油可能受阻亚洲国家拟增加紧急储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