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国:建议修改国籍法 “追认”杨小凯中国国籍

张伟国

标签:

【大纪元8月24日讯】澳洲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英年早逝,海内外华人以各自的形式展开了悼念活动,他的思想主张反而比他生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印象中近年来似还没有哪一位华裔学者能享此哀荣,究其根源,除了杨小凯的伟大人格、学术成就及世人对他英年夭折的同情之外,多少也折射出一种深深的惋惜:杨小凯若暇以天年,一定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裔学者。人们已经将他视为一位准诺贝尔奖获得者了。兴许因为华裔学者在这方面的空白,杨小凯声誉之隆,即便是换了一个普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未必能与之比肩。

事实上,杨小凯已经位列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行列之中,所以他去世的损失绝不仅仅限于中国或华人社会。说起来,中国社会、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似乎很少见到如此突出和全面的贡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贡献就愈显其重要,难怪海内外华人竟然能摒弃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对垒,异口同声地赞颂起杨小凯来了。杨小凯对天下中国人,似乎具有了一种罕见的凝聚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杨小凯是幸运的,如果当年他没有出国,而是留在国内,即便在某个大学当上教授,可能不会有后来那麽大的成就;如果当年在中共的监狱里,坐穿牢底,甚至象遇罗克、林昭、张志新那样被拉出去毙了,那就空有一腔热血,纵然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绝世奇才,也定然是“空悲切”。毫无疑问,出国对于杨小凯是一个生命的转捩点、是他开创事业的开端。他与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们一样,在中国大陆仅仅是一条虫,唯有离开中国才得以变成一条横空出世的飞龙!

这就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一直到杨小凯们,何以那些已经获得或将要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学者,都是到了海外以后才建功立业?尽管华人习惯上将其称为“中国学者”并引以为傲,实际上他们都已经加入了外国籍,是地地道道的外国人。无独有偶,由于1980年后中国法律不再承认双重国籍,在杨小凯等知识精英加入外国国籍之时,“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九条)……面对这些华裔学者,中国政府实在是无地自容的。

读书人以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乃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然而,中国社会竟无法为这些学子提供读书学习作研究的起码环境条件,逼使他们为了追求知识真理,不得不远走他乡,客居异国,含辛茹苦地生活在一个与自己母语文化截然不同的环境里——这是中国、中国政府对这些学子“不仁”于先;而当他们为了保持学术科研的自由环境,而决意加入所在国的国籍、甚或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之时,中国又逼使其自动放弃原有的国籍,几乎等于将其拒之门外,这显然在人性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的,更近乎“恩断义绝”。

国内民间学者曹思源在今年两会提出的“修改宪法的十大建议”中,有一条是要求宪法“承认双重国籍”;海外政治学者吴逸夫也不无感慨地指出:“中国政府比世界上任何政府更没有必要禁止多重国籍;因为她类似小凯先生这样为了更好为中国服务而选择其他国籍的忠诚儿女遍于世界。中国政府应该给他们为故国贡献才智提供最大的方便,至少没有必要主动在他们选择其他国籍时否认他们的中国国籍。” 杨小凯,这位毕生都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答案的学子,无论从他非凡经历还是从他丰硕的研究成果看,乃是最有资格获得中国国籍的人!

当务之急要改变中国对知识人才成长“不仁不义”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人纪念杨小凯,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了。在一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情况下,至少也应该废除、修订将精英人才拒之门外的法律规范。在这里冒昧提一个建议:请各位纪念杨小凯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积极回应曹思源得倡议,以各种方式来推动中国修改国籍法,以法律正式承认并保障双重国籍。这方面,香港台湾均已有现成的经验,值得借鉴。

就像孙志刚事件迫使中国废止收容审查条例一样,如果杨小凯之死能促使中国修改法律承认双重国籍,这对于伸张公民权利,促进宪政民主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融入世界文明,有不容低估的意义。这几乎也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一个积极回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等新的国籍法通过之时,大家再聚首,告慰杨小凯的在天之灵,并追认其“中国国籍”,让他得以中国国籍的经济学家留名中国经济学史册!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张伟国:洪哲胜主编的《民主论坛》和中国民运相得益彰
张耀杰:《议报》与我
【专栏】张伟国:从天安门自焚到南非枪击案
张伟国:卢跃刚使“蒋彦永模式”效应持续放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