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林佳龙 理论行动家谋定后动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苏永耀╱特稿

  观察历任新闻局长,现任的林佳龙(见图,本报资料照片╱记者陈奕全摄 )大概是在最短时间内端出最多媒体改革方案的局长。上任不过两个半月,从收回中广不当使用频道,处理三台换照释股案,推动无线电视频道数位化,乃至广播频道移频重整等,每项政策都引起社会高度瞩目,也因此即便卸下政府发言人,他依然是媒体焦点。

  细究这些议题焦点,其实都是台湾自威权垄断时代,到九○年代自由化开放以后,所累积多年的媒体积弊。

  林佳龙坦言,这些改革的背后,确实重击到一些既有政商版图,反扑也就在所难免,像当他透露要检讨中功率全国联播的合理性问题时,就引来飞碟电台董事长赵少康的强烈反应。

  面对外界质疑这些“大刀阔斧”的动作,为何总是与属性倾向泛蓝的媒体有关,是否假媒体改革之名,行政治干预之实﹖林佳龙不只一次澄清,许多媒体问题都是过去党政不分留下来的老问题,像中广拥有全区性广播频道宝岛网与音乐网,就是当初政府特许用来反制匪播与农业宣导之用,如今既然已无特殊需要,且目前播出节目内容与当初特许使用目的不符,政府当然应该收回,他认为,如果真要反制匪播,其实“中功率频道”就已足够。

  有人强调应该“尊重市场机制”,要求政府拿开干预的黑手,但林佳龙非常清楚,媒体经营结构存在一定的垄断与不公,如果政府不趁去年广电法修正限期完成党政军退出媒体经营的“时间差”,帮人民妥为监督股权移转情形,避免政党继续透过“代理人”操纵媒体,合法掩护非法,日后将难以矫正,因此,他不断的向外界说明,这是媒体改革“最后一次的大机会”。

  “除弊”之外,林佳龙也不断思索如何因势利导,让媒体在改革过程中,有更积极的“兴利”方向。从无线电视频道数位化、公共化,到广播频道移频重整,公营频道组成集团化,甚至顺势让地下电台有机会合法登记,种种构想都是基于未来五年、十年,或更长远的媒体发展蓝图。

  林佳龙为自己立下一个要求,不仅应创造多赢局面,也要“毕其功于一役”。

  林佳龙经常放在嘴边的“从政是偶然”,无论政治嗅觉敏锐度或政治手腕之纯熟,其实早已超越“学者从政”格局。

  过去在国安会咨询委员或行政院发言人任内,林佳龙扮演的角色都与沟通、说明有关,改任新闻局长后,角色大不相同,必须展现政策主张、决断与执行能力,从最近几波媒体改造的议题设定可以看出,林佳龙可谓谋定后动、绝不生涩。

  虽然是五年级的政治新生,但林佳龙对政治并不陌生。他不仅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高材生,就读台大政治系时期就以推动“自由之爱”校园民主学运而名噪一时。当时为了促使学生自治组织的代联会主席能由台大学生普选产生,林佳龙透过绵密的组织与政治运作,获得当时属保守阵营的国民党学生代表支持,普选案终获压倒性通过,由此可见一斑。

  林佳龙与一般学者的不同,最鲜明处在于他的组织长才,擅长将理论行动化。

  就组织能力而言,台大从八○年代末到九○年代中这段风起云涌的学运时代,背后存在一个稳定、传承的学运组织,林佳龙在其间扮演关键性角色,一个政治世代横向联系的人际网络就此成形,因此,即便没有依附民进党任何派系,林佳龙绝非“孤鸟”。

  综观目前已经浮上台面的民进党新世代人物,如民进党立委李文忠、段宜康,劳委会副主委赖劲麟、民进党副秘书长钟佳滨、文宣部主任郑文灿,甚至总统办公室主任马永成等人,都是林佳龙多年的“战友”,从校园时代就有深厚的关系,也为这群人建立起另一套府院党的联系平台,在政策沟通与讯息掌握上,可以超越一般公务往返的科层体制。

  从学运时代开始,林佳龙除了贯彻所谓“理论行动家”,走出校园象牙塔外,在运动内涵上,更自我要求不能仅有单纯的行动策略,而是要先拟就一套完整论述,做为行动依循基础,当面临外界质疑或攻击时,做为重要的防御基础,这样的模式,在他最近几项媒体改革议案中可以充分显露。

  因此,林佳龙在民进党执政之初催生的“台湾智库”,不仅为政府政策建言,透过各领域学者专家的集思广益,更丰富化整个论述泉源。

  虽然已经超越一般学者格局,林佳龙强调学术工作是其最爱,这说明他时刻提醒自我,不能因为投入政治,而使学者的理想性格因此染色或变调。

  只是,曾说进入政府只是为了观察国家运作的他,随着不断“撩下去”、“愈陷愈深”,昔日恬静的学术工作对其来说,恐怕已如拉着风筝的细绳一般,愈来愈遥不可及。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