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五)

邱显德 撰文、摄影

人气 2
标签:

白教──噶举派的法门和观念
洛桑告诉我,噶举派是一个注重口传的教派,“噶举”就是“口传”之意。这一派特别注意密法的修练,而密法的修习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辨法,由师长口传,徒弟心受,这就是派别的由来。“大手印”和“那绕六法”,是白教派的两大法门,“大手印”是指在调整呼吸,气脉等方面,于此下功夫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据说修练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能得到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可以用在佛经中,学到的某些崇高境界去印证。

“那绕六法”的修练在我们这些凡人看来就更玄了,修这个法门,要先修一种叫“拙火定”,类似于气功的功法。它是在师傅的指点下调整自己的呼吸,做到全身发热,甚至可以在西藏的冬天,穿一件单衣也不觉得冷,通过了这一修练后,才再进一步修“那绕六法”等法门。

这些密宗法门的要义,我们当然难以理解,通俗的说,它们都是要求修练者超脱凡人的俗界,达到肉体和思想都专一、博爱、平和、洁净的所谓“万有一味”,“怨亲平等”,“净染无别”的禅定境界。在达到“禅定”这个最高境界后,据说修练者无论是在自己体内还是体外,都找不到自己的那颗心了,这时修练者就会明白,人的心并不是一颗实有的东西,因此就不必用这颗并非存在的心,去为自己的荣华富贵、生老病死而操心了。

有一句禅语“心无累”,一个能真正做到“心无累”的人必定是个智者,是个很幸福,很潇洒的人,同时也一定是个长寿的人。但一般人无论怎样努力摆脱尘世间的诱惑,或者怎样看淡名利,都很难真正做到“心无累”境界。生活在俗世中的凡人,也许可以做到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心情,轻快得像一片飘飞的羽毛,但最后根本摆脱不了世俗的牵绊,以及日复一日的负压。有时连一丁点的小事就足以令人“心生烦恼”,因此这种“既然有心,焉能不累”的情形,正是一般俗人难以逃脱的烦恼,也是苦闷之所在。有时我们不能理解喇嘛的一些思想行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是以俗人之心去测僧人之界,当然摸不出头绪来,我们彼此互看对方就像碰到“另类人”一样,感到难以找到共同对话的语言。

我们这些人来此,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顶多是发点个人的小感怀,记录点个人的小冲动、小经历而已。西藏对我而言,永远是想像的泉源,我把这里的修行者,估想得无比的崇高。一辈子吃了那么多的苦,忍受了那么巨大的折磨,在低矮潮湿的山洞里,也无怨无悔,他们悟到了什么呢?他们是否听到了神的呼唤?是否他们所坚信的一切,只有当死亡来临之际,才能得以验证呢?

佛的慈悲是显而易见的,榜样的力量是诱惑人的,千百年来,苦修者的历程永远没有结束,但纳闷的是,一个喇嘛,到底要把自己修到什么程度才会满足、心安?

有位资深的喇嘛告诉我,唯有在黑暗中才能开启心智的光明,为什么人心在艰苦的境遇中,反而容易获得宁静呢?如果有了世俗生活的享受,心就不能安,那么随着物质逐渐丰富的世界,就真的要进入末世了吗?时代的变迁,山还在,水还在,山水之间的人,能在这儿待多久?维持了千年来的信仰,对这片山和水而言,是否也就是极短暂的一瞬?

也许有一天,所有闭关的修行者从这深山里消失,这儿又恢愎了一片寂静,只有鸟在叫,熊在跑,一切都回归到本来的自然状态。说到底,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什么都是空空的,无论是在山中还是在山外,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一切都归于平常,才是大道,大道平常,唯平常而已,而世人缺少的,正是一颗平常心。——茫茫西藏路@(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茫茫西藏路——神秘西藏﹙四﹚
天河—雅鲁藏布江﹙二﹚
喜马拉雅﹙六﹚
西藏秘境(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