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绑架(4):分清广告性质

文/丹尼尔‧阿考夫、罗伯‧瑞贺 译/ 黄碧珍
【字号】    
   标签: tags:

认同是小孩学习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将花点篇幅仔细探讨,所谓“认同模式”其实是小孩和认同对象的关系,如动画人物、名人或运动明星、或洋娃娃和填充玩具,我们找出五大认同模式,这些是整个发展阶段期中,小孩和人物之间的所有关系类型。

● 养育者。小孩不是把自己看成“看顾者”,就是把自己当成被养育者。

● 像我。小孩把人物、娃娃或动物,或它们的某些属性,看成像他自己一样。

● 仿效。小孩会模仿或者希望自己像对方一样,例如:神奇宝贝、金刚战士、老虎伍玆,这种形式的认同强而有力。

● 娱乐。小孩不会特别想要像这个人物,他只是发现这个人物滑稽好笑、举止行为都很好玩。

● 不认同。小孩不想像他们,但因为角色的“黑暗面”或“边缘性”而受其吸引,亦即他们代表的负面特质和威胁。例如星际大战中的反派人物黑武士。

运用卡通人物做为广告工具,让小孩对人物产生认同,这样的做法是否不负责任?这样是欺骗的、剥削的、还是操弄的?很难说,视情况而定,以下是我们的评量分类,对于锁定三到七岁孩子,促销和人物有关的商品、节目、和广告中,哪些是正面、中性或有害的:

● 属于正面。当娱乐和“笑”果,会因为有这号人物,而增添孩童,甚至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乐趣,而且它们不具明显有害的影响。尽管我们可能幻想没有卡通人物广告的世界,但很多人一定会发现生活不再那么有趣。话虽然如此,但当广告利用卡通人物,谋取不法利益时,我们还是得谨慎行事、限制小孩看这类广告。

● 属于中性的。当以人物为主的商品对小孩的情绪、生理、或心理发展,可能造成潜在危害时,就必须限制或控制,如此才能变得可以接受。举例来说,父母可能偶而屈从小孩的哀求,准许他们吃奥波鳄鱼促销的含糖燕麦片,但父母只能罕有一次的破例,不能成为常态。

● 属于有害的。如果这个人物有负面、暴力或不健康的属性或联想,例如用来促销不健康或危险的产品,这些角色包括那些出现在暴力电玩中的人物,或像金刚战士中也有。虽然骆驼老乔已经从广告中删除,因为它被用来吸引青少年族群,染上有害的抽烟恶习,这类型的角色人物都应该禁用。

摘自: 天下杂志出版《大绑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赖仁中╱台北报导〕绑架案愈来愈多,赎金愈来愈高,但是“撕票者死,不撕者活”已成铁律;法务部长施茂林昨天严正指出:“并非绝对如此”,他指示全国各检察机关未来侦办犯行严重、震撼社会的重大绑架案件时,应斟酌绑匪恶意性,不该轻饶的,即使未撕票,也可求处死刑。
  • 在此同时,科技的误用和滥用却也显而易见,并且很可能以令人忧心的方式,限制小孩的智能发展。接下来,我们要仔细检视科技对迦纳提及的几项智能如何造成冲击:
  • 小小年纪就接触负面节目,例如吵得受不了的音乐、电视和暴力电玩,只会对孩子有害。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厂商正藉由大量科技玩具和学习软体,科技化我们的婴儿。正如我们先前所提,科技已经成为一个议题,当小孩成天泡在萤幕前电脑和电视,看到的是现实的替代形式,这会剥夺真实的游玩和互动时光,而无法和亲密的爸妈及育儿者进行真实沟通。

  • 如果我们追踪两岁小孩沟通的进化和周遭世界的互动,包括小孩接触的商品节目,我们可以预期这些都将依循传播模式的步骤,你将回想起先前提及适用所有小孩的传播模式途径: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德里克‧莱恩(Derek Lane)和林赛‧莱恩(Lindsay Lane)夫妇即将迎来他们结婚23周年纪念日,他们共同培养了一种自我控制和培养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语言是有力量的,规定一家人永远不说“我恨你”这三个字,这帮助他们的五个孩子专注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