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横山.骑龙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3
标签:

(~续前篇)
第一次读到“骑龙古道”的资料时,就令人怦然心动。一条1.5公里长的古道,竟然就拥有三座糯米桥。此外,还有百年石阶、土地公庙、红砖古厝等古道遗迹,以及柳杉、溪流,外加萤火虫等自然美景,怎能不心动?

骑龙古道,柳杉林,森林浴


“骑龙古道”的入口就位于“竹35”乡道的丰乡国小旁,有两个入口,相距约一百多公尺,可以左去右回。我参观完丰乡国小的“大山背人文生态馆”后,从距离学校较近的第二入口进入“骑龙古道”。

骑龙古道。柳杉林。


丰乡国小位于山腰,古道走往溪谷的方向,所以一进入古道就是轻松的下坡路。沿着石阶而下,一路柳杉迎人,古道经过成片人工种植的柳杉林,杉木林立,瘦瘦高高,地表则多冷清草,绿意衬托,显得盎然生趣。走在其间,徜徉于森林浴。愈往下走,植态愈见变化,也出现油桐踪迹,石阶白雪点点。约八、九分钟,望见下方的溪谷,清碧小溪,潺潺水流,有一座绿蔓覆掩的糯米桥跨越谷。

糯米桥


糯米桥,桥身一片绿,难以取景,下至溪谷,从上游的角度拍摄,才能拍出糯米桥那圆拱的优美状线。既然已下溪,便往上溯一小段,上游十几公尺远,有一清澈小池,适合休憩戏水,但腹地小,只适合独行者或两、三人的小团体。糯米桥,建于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年代不久,却有古意。

过糯米桥,古道变为另一种风情。石阶路变为木栈道,栈道架于小池水之上,步道沿着溪畔而行,又称为“溪谷步道”。一路仍是下坡,平缓好走,至前方,有凉亭,附近种植特殊品种的枫树,这个时节,枫树竟也叶色火红。

河谷步道。


凉亭附近有厕所,设施便利,算是观光级的古道。这里为“骐龙涡农村学园”,是大山背地区夏日赏萤的景点之一。我后来也注意到,路上有标志写着“骐龙古道”,“骑龙”、“骐龙”不知何者为是?目前正式的名称是“骑龙古道”。

来到此处,步道一分为二,直行为宽阔的泥土路,左岔路则通往“杨家石柱屋”。于是取左行,为石阶路,爬坡,约四、五分钟,抵达“杨家石柱屋”。石柱屋已经过整修,建材复杂,有红砖,有水泥,还有铁制的红屋顶,屋旁的空地基址伫立几根旧石柱而已,并没有太多特色。

从屋旁的小径继续前行,小径弯绕于幽静的林间,沿途有不少油桐,不久,又抵达叉路口;直行为古道主路线,左叉路通往“杨家屋”(弘农堂),是古道的支线。于是转往杨家屋去看古厝。

杨家石屋(弘农堂)


接着一路上坡,天气热,走来有点辛苦,无心情欣赏步道上的油桐落花。约十分钟,抵达杨家屋,门牌为大山背37及38号。杨家屋为传统的三合院古厝,正厅的门额写着“弘农堂”,建材采用大块石板及红砖瓦。根据资料,“弘农堂”的正厅完工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是当地著名的古宅。从弘农堂走出去,可接“竹35-1”乡道约3.1公里处。

油桐花开。


从杨家屋原路折返,回到刚才的古道叉路口,继续前行。约一分钟,石阶小径与泥土产业道路交会,出现了第二座糯米桥,与刚才那座糯米桥造型相似,这座建于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桥名为“新丰桥”。

由此而上,走泥土产业道路,约三分钟,来到“大山背24号”民宅前,旁边有一座伯公庙。这里已有柏油路可衔接“竹35-1”乡道。“骑龙古道”则从伯公庙旁而上行,可接“竹35-1”乡道,然后抵达百年古庙“乐善堂”。

我在伯公庙旁休息,正准备拍照时,24号民宅的一位老婆婆刚好出来,她看见我,远远地就对我说话。她讲客家话,我半句也听不懂,这时才有进入客家庄的感觉。虽然听不懂客家话,但从肢体语言,可以判断老婆婆的意思是叫我不可拿相机对着土地公庙拍照。我只好放下相机,在伯公庙旁休息。

老婆婆走开时,还不放心的回头注意我的举动。我只好选择离开,继续前进。回头偷拍了几张伯公庙的背影。老婆婆以拍摄土地公庙为不敬,而我以拍摄土地公庙为敬意,彼此观念虽不同,但心情则同。

骑龙古道,孟宗竹林


可惜我不会讲客家话,不然就可以向老婆婆请教古道名称的由来。我事先搜集资料,知道“骑龙”是当地的地名,但不知地名由来为何?总觉这地名怪怪的,不如“骐龙”合理。“龙”在古代中国是天子的象征。地名叫“骑龙”,难道不怕“欺君之罪”?

拾阶而上,这一段石阶路新铺成花岗石步道。“骑龙古道”令人惋惜之处,在于古道大部分的路段都已铺成现代步道,以便利游客行走,被铲除的部分旧石阶就散落于路旁。花岗石石阶的质地坚硬,不易生青苔,游客行走较为安全,但以失去古道旧貌作为代价,得失之间,可说是见仁而不见智。

这段石阶路,也几乎是一路上坡。沿途有孟宗竹林,是一特色,油桐花也不少。白色的油桐花落在白色的花岗石上,路面显得更加苍白。

约十五分钟,步道抵达终点,与刚才从伯公庙绕上来的柏油路在此相接。接着便是马路,走出去,可接“竹35-1”乡道,走往“乐善堂”。天气热,不想走马路,决定在此折返(注1)。

百年石阶


循原路折返,回到“大山背24号”旁的伯公庙。然后走产业泥土路,过“新丰桥”石拱糯米桥后,不久,有一条不明显的左叉路,可绕回丰乡国小。转入左叉路,小径通往溪谷,越溪处,遇到第三座糯米桥,造型与前两座相同。桥头刻字已模糊,猜想应也是建于民国四十七、八年间。

过桥,石阶陡上,出现一段百年石阶路,是骑龙古道唯一保存古道原味的路段。虽然是陡上路,但每块石阶砌成扁细,可小步踏踩而上,爬来较为省力,可体会古人造路时的巧思。约五、六分钟,爬至上方处,有一木造的观景平台,既可赏景,又可稍作休息,调理气息,然后继续上行。

来到更上方,古道趋于平缓,有一段新铺的石板路,宽平好走,不久,遇见一座伯公庙。水泥的庙身,应是台湾光复后才建造的。继续前行,约三分钟,古道出口接“竹35乡道”。往上走,约一百多公尺,便回到了丰乡国小停车场。

今天远赴新竹,探访横山乡大山背地区的古道,连走“茶亭”及“骑龙古道”,收获颇丰硕,一天之内,看到六座石拱糯米桥;自探访古道以来,未曾有过如此记录。台北、新竹来回,路程超过120公里,得六座糯米桥,以平均值计算,每20公里得一座糯米桥,此行相当划算。

旅游日期:2006.05.09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墨尔本警方查抄毒王嫂子保存的现金珠宝
桃园龙潭.小粗坑古道.石门山
桃园大溪.中正公园.大溪神社
图文:布莱尔告别演说 家人全力相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