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爸爸讨个“自尊”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雅痞”听过吗?如果你和我一样有学问,那么一定听过,我爸爸就是这种人!他喜欢收集艺品和奇怪石头,中国历代的陶瓷,他也热衷购买,美玉更是令他茶不思饭不想的宝贝。妈妈曾说,爸爸可以从早上一进故宫,到晚上才回来。

 这些东西,我一样也弄不懂,但看在爸爸那么喜欢的分上,于是我也情不自禁的接近它、碰碰它、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

  你是知道的,我们小孩子虽然是小手小脚,但却不会“小心翼翼”,在我不注意、不小心的情况下,一支清朝宣统皇帝时代的小花瓶应声落地,成为不可能复原的碎片。

  落地声马上惊动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他用“米开朗基罗”跳跃空翻的动作,一跃而上,停在我的面前。我清楚的感受到,从他眼中烧冲出的热度,直射我的心扉。他怒吼着、咆哮着、撕裂的声音,让我吓得打起寒颤。
  
  那一刻,我真的不明白,我的价值难道不及一支古花瓶。

  小孩子其实是一种很好奇的动物,只要是不知道、不明白的,都很想去弄清楚。像以前回乡下,也曾经因为要弄懂一只“很奇怪”的动物,害我跌进水沟里,后来才知道那只怪物叫“白鼻心”。

  对付我们这种孩子,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主动让我们弄明白“什么是什么”。比方说,爸爸可以请我到他的书房,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他的艺品的出处、来历、背景,如何欣赏,以及他为什么对它如此痴心。

  这样不是一举数得吗?一来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用一种更成熟、更不偷偷摸摸的心情来看待这些东西。二来爸爸也可以停止提心吊胆了,因为不再偷偷摸摸的我,很快就会变得小心翼翼。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到故宫是大人们的专利,我们也可以一起去欣赏嘛!为什么不带我一起去呢?

  不要一再以小孩子会吵作借口!小孩子到这种艺术馆的表现态度,和父母的带领方法可是很有关系咧!像爸爸的朋友陈伯伯,就很厉害,他从不让他的小孩有被遗弃的感觉,一定跟在孩子的后面介绍各种艺品的历史,陈伯伯甚至会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解释哩!

  我爸爸却不是这样,他只顾着自己欣赏,把我和妈妈远远的抛在后头,好像我们是“土包子”,只有他最懂,所以不屑和我们走在一起。你想一想,这样子逛故宫,我们哪会提得起精神?我相信用这种方式逛动物园、儿童乐园,我也会受不了的。

  妈妈常说爸爸像“急惊风”。
  急惊风是什么?我不明白,也许是一种怪物的绰号吧!

 我喜欢心理学家叔叔的说法:“你要的是一支花瓶,还是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花瓶碎了,还可以再买,但是孩子的自尊碎了,却是一辈子也买不回来的。这个心理学家叔叔很好,我喜欢,因为他已经说出我的心声。我愿以一万个理由保证,我比花瓶更重要哇!

  对!这应该让爸爸知道的,我要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信,告诉他我的感觉,心理学家叔叔的说法,以及……。

  我希望爸爸能因而“改过迁善”!是改正迁善吗?还是“幡然悔悟”?不管了,明天再去查字典,反正我的意思是,期待爸爸不要再让我觉得不如他的艺品就好了。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翠的爸妈快要离婚了!前天小翠告诉我这个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最恐怖的消息。我问她:“为什么会变这样呢?”她说她自己也不清楚,但猜得出来,一定跟她弄坏那只刚买回来的大恐龙有关;再不然就是她偷捏弟弟两下,所引来的后遗症;或者她太顽皮,使得爸妈不得不分开。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评论